时间: 2025-04-26 05:1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6:08
清明
——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
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
风将急管度青枝。
在东城的酒宴散去,夕阳也显得迟缓,
南边的陌路上,秋千静静垂落,显得孤寂无比。
人们与酒瓶一同躺在芳草上,
微风吹动着急管,穿过青翠的枝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但“酒散”与“秋千”可以联系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慨。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提倡变法,推动社会改革,文学上以诗、文、散文闻名,风格清新、平易,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清明节既是扫墓的节日,也是春游的时节,王安石在此时期可能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人情的冷淡,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日欢乐的怀念。
《清明》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带有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首句“东城酒散夕阳迟”,将读者带入一个酒宴结束、朋友各散的场景,夕阳的迟缓仿佛在延续着这种落寞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南陌秋千寂寞垂”,秋千的静止让人感觉到一种孤独与无趣,暗示着欢乐的时光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回忆。
第三句“人与长瓶卧芳草”,在宁静的自然中,人与酒瓶相依偎,似乎在享受这份孤独的安宁,但同时也隐含着一种无奈和寂寞。最后一句“风将急管度青枝”,微风拂过,急管的乐声在青翠的枝头回荡,给人一种生机与活力的感觉,却又与前面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矛盾与复杂。
整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渲染,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欢乐的怀念以及对春日景象的感慨,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场景,反映了人们在春日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表达了对过往欢乐的怀念和对现实时光的无奈,展现了清明节的独特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东城酒散夕阳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落寞 C. 激动
“南陌秋千寂寞垂”中的“秋千”象征了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友谊
诗人在诗中与谁或什么同处? A. 朋友 B. 长瓶 C. 亲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清明》和杜甫的《春望》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王安石更关注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两者在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