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06
酬杨伯洪
作者:曹彦约
扁舟一峡七经年,犹忆四民困备边。
已病一夫空有议,误谋元帅本非贤。
公朝虑蜀天常近,之子忧时火未然。
遇合却留经济用,此行应水愧登仙。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七年间漂泊在一条峡谷中的感慨,尽管时光已逝,他仍然记得四民在边境的困苦。如今自己身体虚弱,却空有议论的能力,之前对元帅的谋划并不算明智。朝廷担心蜀地的天灾频繁,而年轻人则忧虑时局火势未熄。相遇之时却又留恋于经济的利用,此行应感到愧疚,如同无法踏上仙境。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本人风格以清新见长,常关注社会民生与个人情感,作品多反映士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经历了数年的艰苦漂泊之际,心中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愈发明显,写作旨在表达对时局的深切思考和个人的无奈。
《酬杨伯洪》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诗人在短短四联中,生动描绘了自己在困境中的思考与感受。开头的“扁舟一峡七经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孤独而漫长的旅程中,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漂泊的无奈。接下来的“犹忆四民困备边”,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他对普通百姓困境的同情。
诗中“已病一夫空有议”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虚弱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他在政治议论上的无力感,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公朝虑蜀天常近”则显示了当时政治的紧迫性,诗人对朝廷的忧虑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最后,诗的结尾“此行应水愧登仙”的意象,巧妙地将个人的愧疚与理想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反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国家与民众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处境中的无奈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突显了士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诗词测试
诗中“扁舟”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对四民的态度是怎样的?
“已病一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