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4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40:11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我曾经登上朐山,看到日出时的壮丽景色。
想要渡过东海,但遗憾没有石桥可以通行。
如今回到黎母的故乡,和你我的家乡没有什么区别。
蚝浦的水面粘满了山影,炎热的路上却似乎飞起了霜。
我所欣喜的并非是自夸,不会怨恨这漫长的旅途。
诗中提到的“朐山”与“东海”均为古代名山大川,常被文人墨客所吟咏,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黎母国”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感。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才华横溢而被称为“苏东坡”。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因而其诗词作品常带有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
《和陶杂诗十一首》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写的,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情感深邃,意象丰富,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苏轼的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引人入胜。开头两句描绘了他在朐山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感叹与向往,而后转入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这里的“恨无石桥梁”不仅仅是对缺乏渡海之桥的遗憾,更是对人生道路上阻碍的感慨。接下来的“今兹黎母国”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离家在外的孤独与无奈,继而用“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来表达对环境的感受,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与严酷。最后一句“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更是道出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宽容,虽有不便,却不怨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深厚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广度。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描述了登上朐山时观赏日出与大海的景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表达了想要渡过东海却没有桥梁的遗憾,象征着人生的阻碍。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说明自己回到故乡,感觉和他人故乡无异,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描绘了潮湿的水面与炎热的路上仿佛飞起霜的奇妙景象,传达了自然之美与变化。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强调自己并非自夸,也不怨恨旅途的漫长,体现了豁达的心态。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悟与豁达心态,反映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敬畏。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朋友的忠诚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中的“石桥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交通便利
C. 人生的阻碍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悲伤
B. 幽怨
C. 豁达
答案:1.B 2.C 3.C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苏轼的诗歌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陶渊明强调的是田园生活的宁静,而苏轼则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了人生的感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