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9:5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9:54:24
杨万里《宿四望山下,望庐山》
过湖见远岫,澹若横碧烟。
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
人世那有此,心疑是庐山。
宿惊恍未定,欲问无暇言。
落日泊四望,诸峰森在前。
老夫急亲指,舟子答果然。
平地起屏障,倚空开旗旃。
潜抱秀润质,不露奇怪颜。
乃知名山尊,未与几岭班。
严重王公体,雍容德人贤。
何必出锋锐,要骇俗子观。
坐令我生敬,瞻仰忘忧端。
更待孤月出,开篷望晴峦。
在湖边看见远处的山峦,轻薄得如同横卧的青烟。
晨曦中明亮的光辉在动荡,春天的雨水滋润着万物,鲜活而生机勃勃。
人世间哪里有这样的美景,我心中疑惑这是庐山吗?
宿夜间惊恐迷惘,想要询问却无暇言语。
落日停泊在四望峰,众多山峰在眼前森然耸立。
老夫急忙指着远方,舟子回答说果然如此。
平地如同起了屏障,倚空展现旗帜般的山峦。
那山抱有秀丽的气质,却不显露奇异的外貌。
才知道名山尊贵,未曾与众山相提并论。
其气势如王公般庄重,德行如贤者般雍容。
何必锋芒毕露,来震撼俗世之人。
只要让我心生敬仰,仰望之时忘却忧愁。
更待孤月升起,开篷望向晴朗的山峦。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见长,常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美。
《宿四望山下,望庐山》作于南宋时期,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内心的敬畏,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四望山下望庐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诗人内心的震撼。开头以“过湖见远岫”引入,简洁而形象地描绘出远山如烟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晨蔚动霁晖,春滋涵雨鲜”展示了晨曦中的美丽与生机,表现出春天的活力。接下来的几句“人世那有此,心疑是庐山”则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怀疑和惊叹,进一步引发了读者的好奇与思考。
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描述了“落日泊四望,诸峰森在前”的壮丽画面,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一片浩瀚的山水之中。老夫与舟子的对话,不仅增强了现场感,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敬仰。最后以“更待孤月出,开篷望晴峦”作为结尾,诗人渴望在月光下再次欣赏庐山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之美的向往与敬仰。
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对心灵宁静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惬意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描绘的山被比作什么?
A. 青烟
B. 旗帜
C. 水波
D. 未来
诗人对庐山的态度是什么?
A. 疑惑
B. 轻视
C. 赞美
D. 恐惧
“更待孤月出”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渴望
B. 忧愁
C. 失落
D. 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