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0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09:11
原文展示:
剩种秫秔供靖节,要餐杞菊学天随。不知底事池塘梦,犹到边城月暗时。
白话文翻译:
诗人留下剩余的秫秔(即稻谷)供奉靖节(即节日),想要采摘杞菊来效仿天上的云彩。不知道池塘里的梦究竟是什么,到了边城的时候,月光依旧是那么昏暗。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作品多涉及田园生活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曾伯与朋友在小园中游玩时,受到自然景色和节日氛围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开头的“剩种秫秔供靖节”,表现出一种对传统节日的敬重与传承,暗示诗人在简朴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对节日的期待和对自然的崇敬。接着,诗人提到“要餐杞菊”,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象征着一种追求,像天上的云彩那样自由自在。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梦境的思索,“不知底事池塘梦”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梦境虚幻的感叹,最后“犹到边城月暗时”则增添了一丝孤独与迷茫的情绪,暗示着追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细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理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传统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秫秔”指的是什么?
诗人想要“餐杞菊”的意图是什么?
“边城月暗时”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曾伯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方式。李曾伯的诗更多地带有哲思,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