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10:1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10:16:18
作者: 李峤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积阳躔首夏,隆旱届徂秋。
炎威振皇服,歊景暴神州。
气涤朝川朗,光澄夕照浮。
草木委林甸,禾黍悴原畴。
国惧流金眚,人深悬磬忧。
紫宸兢履薄,丹扆念推沟。
望肃坛场祀,冤申囹圄囚。
御车迁玉殿,荐菲撤琼羞。
济窘邦储发,蠲穷井赋优。
服闲云骥屏,冗术土龙修。
睿感通三极,天诚贯六幽。
夏祈良未拟,商祷讵为俦。
穴蚁祯符应,山蛇毒影收。
腾云八际满,飞雨四溟周。
聚霭笼仙阙,连霏绕画楼。
旱陂仍积水,涸沼更通流。
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
九农欢岁阜,万宇庆时休。
野洽如坻咏,途喧击壤讴。
幸闻东李道,欣奉北场游。
夏天的阳光炽热,干旱的天气延续到深秋。
炎热的天气震动了天子的衣裳,干燥的景象笼罩了整个神州大地。
气候清新,早晨的河流明朗,夕阳照耀下的云彩浮动。
草木枯萎在林间,稻谷和黍米在田野中凋零。
国家担忧着金灾的降临,人民心中悬挂着忧虑的钟声。
紫禁城中小心翼翼,丹陛下想要推开沟渠。
期待着庄严的祭祀,冤屈的囚犯在狱中等待。
皇上的车队驶向玉殿,献上简陋的食物,撤去华丽的宴席。
以便于解决国家的困境,免除穷苦之人赋税的负担。
放松心情,像云中奔腾的骏马,过于繁琐的术法则是土龙修饰。
睿智的感应通达三极,天的诚意贯穿六幽。
夏天的祈求尚未酝酿,商人的祷告又怎能成为同伴。
蚂蚁的穴中有祥瑞的迹象,山间的蛇影也被收起。
云腾满天,雨水降落四面八方。
云雾聚集在仙阙之上,细雨环绕着画楼。
干涸的水塘终于积起了水,干枯的沼泽地又重新流动。
晚秋的稻穗虽然枯萎,但又结出新的果实,寒冷的苗木虽然瘦弱,却又重新抽出新芽。
农民们欢庆丰收,万物都在庆祝时光的休息。
田野如同小岛般欢歌,路上欢声笑语。
幸运的是听到了东边的李道,欣然接受北方的游玩。
李峤(约701年-公元758年),字德裕,号云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今陕西省。他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风格清新脱俗,尤以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见长。
《晚秋喜雨》写于干旱的秋季,表达了诗人对秋雨的期待和自然变化的感慨。历史上,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深远,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晚秋喜雨》是一首表现秋季干旱与期盼雨水的诗作,内容丰富,意象鲜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干旱的秋天,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开篇以“积阳躔首夏,隆旱届徂秋”引入,描写了夏季的阳光炽热,干旱无情的状态,直击人心。
接着,诗人通过“炎威振皇服,歊景暴神州”展示了炎热天气对帝王及其国家的影响,体现了国家的危机感。诗中多次提到“忧”,表现了人们深切的忧虑与恐惧,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敏感与恐慌。
而随着雨水的降临,诗歌的情感逐渐转变。通过“腾云八际满,飞雨四溟周”,描绘了雨水遍洒大地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生机的回归。最后,诗人以农民的欢庆与万物复苏的景象,传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与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从忧虑到欢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心态,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深邃与多元。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反映了人们对干旱的恐惧以及对雨水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农民的喜悦和国家的忧虑,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雨水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润物细无声”的象征,意味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的希望。草木的生长与凋零则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变化与自然的法则。囚犯的描写则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们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积阳”指的是什么?
诗中“紫宸”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现象想表达什么?
本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