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5:2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5:24:32
知此升斗狭,鳣鲟非所容。
安知庖所捐,后不成蛟龙。
为尔释囚拘,置之清泠中。
不有网罟忧,安见拯济功。
掉尾一何欢,馀困犹噞喁。
孰云我非鱼,正见所乐同。
这狭窄的水槽里,根本无法容纳大鱼(如鳣鲟)。
谁能知道厨房里抛弃的鱼,最终不会变成蛟龙呢?
为了你我解开束缚,把你放在清澈的水中。
没有渔网和陷阱的忧虑,岂能见到拯救的功德?
你摇尾巴是多么欢快,余下的困扰依然在喃喃自语。
谁说我不是鱼,我的快乐和你是一样的。
诗中提到的“蛟龙”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变化与希望,寓意着在合适的环境中,普通事物有可能变得伟大。通过对比狭小的环境与广阔的水域,展现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压迫的反抗。
刘攽,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思考,关注生存与自由的主题。
《养鱼》一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以养鱼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禁的反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个体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养鱼这一平凡的活动,深入探讨了自由与囚禁的主题。诗人首先设定一个狭小的环境,象征着个人的局限与束缚;而后通过对鱼的描绘,引发出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诗中“安知庖所捐”的提问,反映了对未来变化的无奈与期待。接着,诗人以“为尔释囚拘”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强调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中,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最后的“孰云我非鱼”则是对身份的哲学思考,表明无论是鱼还是人,快乐的本质是相通的。这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情感的共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自由与生命的关系。诗人通过养鱼的隐喻,表达了对解放的渴望与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强调在合适的环境中,个体的生命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对自由的深刻理解,使得诗歌不仅是对养鱼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思。
诗中提到的“鳣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压迫
C. 伟大
D. 变化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A. 养鱼的隐喻
B. 描绘自然
C. 叙述个人经历
D. 讲述故事
“孰云我非鱼”表达了什么?
A. 自我否定
B. 快乐的共鸣
C. 对鱼的羡慕
D. 对生活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