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6:0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6:07:10
踏青游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恨袅晴丝,商量试寒深浅。
鵊鹎唤韶华又晚。
数番风,信倦我,探芳心眼。
问客路长亭短亭烟柳,自古送人何限。
故国清明,饧箫几回喧暖。
算等是钱灰酒盏。
认松楸,非旧树,梦痕疑幻。
凝望处伤心几人知我,莫问南天归雁。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提到细雨如丝,询问天气的寒冷深浅;鸟儿的鸣叫唤醒了春天,但似乎来得太晚。多次遭遇风的吹拂,我感到疲倦,心中探寻着芳草的芳香。问起客人的路途,长亭短亭烟柳依依,自古以来送别的人何其众多。故国的清明时节,笛声几次在温暖中响起。算起来,只有那酒盏中的钱灰了。认得那些松树和梧桐,却不是旧时的树,梦中的痕迹让人疑惑是否真实。凝视的地方,伤心的情感有几人能理解我,莫问那南去的归雁。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其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常常融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踏青时节,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离别的感伤。
《踏青游》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惆怅。开篇便以“恨袅晴丝”引入,细雨的轻柔与寒意的交织,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脆弱与不确定。接着,诗人提到鸟鸣唤醒春天,却又显得来得晚了,仿佛在感叹时光的无情。接下来的描写中,长亭短亭的烟柳,勾起了对离别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自古以来送别的无尽情怀。
在诗的后半部分,故乡的清明时节与笛声的喧暖相对,带出一种温馨却又带有忧伤的情感。酒盏中的钱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奈,而认得的松楸树却不是曾经熟悉的旧景,令诗人倍感惆怅。最后,诗的结尾以“莫问南天归雁”收束,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奈的离别与孤独,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恨袅晴丝,商量试寒深浅:细雨如丝,恨其柔弱;询问天气的寒冷程度,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不确定感。
鵊鹎唤韶华又晚:鸟儿的呼唤唤醒春天,但似乎来得太晚,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数番风,信倦我,探芳心眼:经历多次风的吹拂,诗人感到疲倦,内心渴望寻找春花的芳香。
问客路长亭短亭烟柳,自古送人何限:询问行人,长亭短亭的烟柳景象让人想到古往今来的送别。
故国清明,饧箫几回喧暖:故乡的清明时节,笛声多次响起,带来温暖的回忆。
算等是钱灰酒盏:酒杯中残留的灰烬,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认松楸,非旧树,梦痕疑幻:认得的松树和梧桐并不是曾经熟悉的老树,梦中的痕迹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凝望处伤心几人知我,莫问南天归雁:凝视的地方,心中伤感,几人能理解,最后以归雁作结,表达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体来看,此诗主题围绕着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鵊鹎”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树
诗中“长亭短亭”的意象是用来表达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送别的情感
C. 离开的无奈
答案:1-B 2-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踏青游》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涉及送别的主题,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