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4:38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乾。
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
即使面对死亡也可以忍耐,面对耻辱又何必宽容呢?
古人持有这样的性情,所以才会感到不安。
脸上虽然可以热情,心中却常常冰冷。
从匣中取出明镜,展开画卷自我照看。
幸好没有遭遇饥饿的侵扰,稍微有些兵戈的烦恼。
身披节令,时常传递消息,坐在亭子里却不骑马。
代郡的蓬草刚开始变黄,辽阳的桑树也快要干枯。
秋天的云像粉絮般缠绕,白露如水银一般团团聚集。
一想到探寻禹的水源,便觉得争斗于皋兰山是无用的。
庾信(约513-581年),字君毅,号紫云,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庾信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情感丰富,技艺精湛,表现出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是庾信在经历政治动荡和个人困境时写的,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内心挣扎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内心的挣扎而引人深思。诗人通过对“死”和“辱”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忍耐和抗争。开头两句就直入主题,强调即使面对死亡也可以忍耐,但面对耻辱却难以宽容,这一对比引起读者对人性深层次的反思。
接着,诗人通过古人的性情,表达了内心的不安,暗示着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无奈。随后,诗人用“明镜”自照,象征着自省与内心的剖析,显示出他对自身情感和处境的清醒认知。
后续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象,如“秋云粉絮结”和“白露水银团”,显示了一种浓厚的忧愁与凄凉,仿佛在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助。同时,借助对“禹穴”的思考,传达出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却又感到无力与无用,增强了整首诗的悲剧色彩。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了庾信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力与独特视角。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耻辱、理想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深刻的忧郁与无奈,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生死
B. 忍耐与耻辱
C. 自然景象
D. 乡愁
“匣中取明镜”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情感?
A. 希望
B. 自省
C. 绝望
D. 忍耐
诗中提及的“禹穴”象征着什么?
A. 理想与目标
B. 生活的苦难
C. 家乡的思念
D. 个人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