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32
九日三首
作者:苏辙
从古重此日,今人那得违。
菊迟知岁闰,酒贵念人饥。
身安且自慰,家远不成归。
尚忆少年乐,惊呼人尽非。
这一天从古以来就被重视,今人怎么能违背呢?
菊花开得晚,正好知道今年是闰年,酒价高昂,使人想起饥饿的人。
我身心安定且自得,然而家远离我,无法归去。
我仍然怀念少年时的快乐,惊叹周围的人都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涧溪,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关注民生与社会。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在节日中对往昔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感慨。重阳节的传统是登高赏菊,诗中融入了对节日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苏辙的《九日三首》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人事变迁的思索。这首诗的前两句强调了重阳节的传统意义,表明了古今文化的延续;而后两句则转向个人的情感,表达了身处外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菊迟知岁闰”这一意象,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酒的昂贵与身心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自我安慰。最后,诗人回忆起少年时的快乐,感叹世事已非,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怀旧之情。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将个人的思索与节日的氛围巧妙结合,展现了苏辙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如“身安且自慰,家远不成归”)、拟人(如“菊迟知岁闰”寓意自然与人事的联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九日是指哪一天的节日?
诗中提到的“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可以将苏辙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同一节日下的不同感受。苏辙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观察,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