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4:1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4:18:56
天工何意,碎琼珰玉佩,书空千尺。
箬笠蓑衫扁舟下,淮口烟林如织。
飞观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
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
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如席。
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
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
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
这自然的奇景有什么深意,碎玉琼珠般的雪花,宛如在天空中书写千尺长的诗篇。
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坐在小舟上,驶向淮口,烟雾缭绕的树林如同织成的锦绣。
远处的飞观高耸,孤立的子亭凸显,倒影浸入清澈的淮水之中。
那位穿着纶巾和鹤氅的人,究竟是谁在独自微笑,携带着书卷。
遥想易水和燕山,有人正陶醉于赏雪,雪花如席般铺满大地。
浓云低垂,歌声渐停,胸怀壮志的我却感觉天地依然狭窄。
射雉归来,带回十万铁鳞,踏碎千山的白雪。
紫箫声断,唤回春天的温暖,洒满南陌。
王以宁,宋代诗人,以其才华横溢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念奴娇(淮上雪)》创作于王以宁游历淮水时,正值冬季降雪,诗人以雪景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豪情壮志。
这首《念奴娇(淮上雪)》描绘了冬季淮水的雪景,诗人在描写自然美景的同时,也透出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篇便提出了“天工何意”的疑问,似乎在探讨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接着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雪花的轻盈和美丽。全诗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又有诗人情感的深刻流露。
通过“遥想易水燕山”的回忆,诗人引发了对过往豪情的追思,表现出他虽身处自然景中,却心怀壮志的矛盾心理。最终,在“紫箫声断”的意象中,诗人唤回春天的温暖,似乎暗示着在经历寒冬之后,春天的到来是生命的延续与希望。整首诗在抒情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描绘淮上的雪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提到的“易水”和“燕山”分别代表什么?
A. 自然景观
B. 诗人的豪情
C. 过去的回忆
D. 以上都是
“碎琼珰玉佩”在文中比喻了什么?
A. 雪花
B. 珍珠
C. 竹子
D. 书卷
诗的最后一句“唤回春满南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冬天的厌倦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自然的赞美
比较王以宁的《念奴娇(淮上雪)》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皆为“念奴娇”词牌,但主题各异。王以宁关注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苏轼则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豪情。两首词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