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7:0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7:07:14
十月二十一日得许昌晏相公书
作者:梅尧臣
哀忧向二年,朋戚谁与书。
敢意大丞相,尺题传义庐。
从来凤凰鸣,不厌寒竹疏。
茂林多翔鸟,要路盛高车。
穷巷一如此,江深无鲤鱼。
这两年来我心中忧愁,亲友中有谁能写信来慰问呢?
我敢想象那位大丞相,给我写下的字句,传达着他的关怀。
自古以来,凤凰鸣叫在寒冷的竹林中,从来不觉得竹子稀疏。
繁茂的树林里,飞翔的鸟儿众多,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车马兴盛。
然而在穷巷深处,景象却是一样,江水深处却没有鲤鱼。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南溪,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的关怀。
此诗写于梅尧臣对友人失联的忧虑及对时局的思考,反映了他在政治动荡中的无奈与孤独。诗中提及的“丞相”或许是对当时政局的一种寄托与期待。
《十月二十一日得许昌晏相公书》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亲友失联和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他内心的苦闷与渴望。在首句“哀忧向二年”中,梅尧臣以“二年”来表明他长期的孤寂与难以言表的悲伤,伴随着“朋戚谁与书”的疑问,表达了对友人关怀的渴望和失落。
接下来的两句“敢意大丞相,尺题传义庐”则展示了诗人对权贵的期盼与尊敬。诗人希望通过丞相的关怀来获得慰藉,这表现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权力的依赖。
中间的描写“从来凤凰鸣,不厌寒竹疏”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赞美,暗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信念和希望。最后的“穷巷一如此,江深无鲤鱼”则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显现了他对社会环境的敏感与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此诗运用了比喻(如“凤凰鸣”)、对仗(如“朋戚”和“丞相”)、排比(如“从来凤凰鸣”和“不厌寒竹疏”)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的孤独与希望。
诗中提到的“朋戚”指的是:
A. 朋友和亲戚
B. 只朋友
C. 只亲戚
D. 无人
诗中提到的“大丞相”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朋友的怀念
C. 对统治者的期待
D. 对社会的失望
“江深无鲤鱼”意在表达:
A. 江水宽阔
B. 生活的富足
C. 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梅尧臣的《十月二十一日得许昌晏相公书》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友人的思念,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形式上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