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4:5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4:53:50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九》原文如下: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军旅生活中长达十年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功业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提到,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难免没有一点功劳;世人只重视功名和得失,我却羞于与他们相同。中原大地上本有很多斗争,何况在边疆的狄人和戎人之间。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男子,怎么可以因为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作品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前出塞九首》是杜甫在边疆军旅生涯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其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对理想的思考与追求。诗作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的迷茫与坚持,体现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个人理想的执著。
这首诗在杜甫的诸多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体现了他对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以“从军十年馀”引入,直接揭示了作者长期在军中的经历,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和时间的积淀。接着,杜甫用“众人贵苟得”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认为世人只重视表面的功名,而缺乏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诗的中间部分提及“中原有斗争”,不仅反映出当时战乱频仍的现实,也隐喻了作者对家国前途的忧虑与关怀。而最后一句“安可辞固穷”则是对理想的坚定,展现了作为男子汉的责任感与担当,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应放弃追求理想的决心。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有力,展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个体在动荡时代中的责任与理想,表达了一种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仍然要坚持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力量。
杜甫在军中生活了多少年?
A) 五年
B) 十年
C) 十年馀
D) 二十年
诗中提到的“狄与戎”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蒙古族
C) 游牧民族
D) 满族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理想的坚持
C) 对他人的批评
D)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答案: 1.C 2.C 3.B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