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9:12
李孝廉长蘅
作者: 严遂成 〔清代〕
西湖烟水数追寻,
茗碗琴床爱日心。
身退未能忘国恤,
病添大半坐书淫。
兵中僧筏猿空化,
火后檀园树少阴。
绢素飘零谁拾得,
故人车过泪沾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追寻,陶醉于品茶和弹琴的日子。然而,尽管身处安逸之中,诗人依然无法忘却国家的忧虑,病痛也使他愈加沉迷于书卷之中。在战乱中,僧人与猿猴都似乎变得无所作为,火灾后檀园的树木也不再茂盛。飘落的丝绢没有人拾起,看到故人经过,眼泪湿透了衣襟。
作者介绍: 严遂成(1683—1740),字铨,号云麓,清代诗人,曾任职于翰林院。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品常以清新、婉约见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虽身处西湖的美好环境,但心中却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思考。这首诗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李孝廉长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透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的开头以“西湖烟水数追寻”引入,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接下来的“茗碗琴床爱日心”则展示了诗人品茶和弹琴的悠闲日子,似乎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安逸中,而是提到“身退未能忘国恤”,显示出他深藏的忧国情怀。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通过“病添大半坐书淫”表达了自己因病痛而愈加沉迷于书卷的状态,似乎是在用书籍来逃避现实的忧虑。接下来的意象“兵中僧筏猿空化”则转向了战争的无奈,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荒凉与无望。最后两句“绢素飘零谁拾得,故人车过泪沾襟”,以飘零的丝绢和故人经过时的泪水作结,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令人动容。
整首诗在美景与忧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的思考,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情的温暖。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美好的西湖景色与内心深处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表达了对友谊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茗碗”指的是什么?
A. 茶碗
B. 酒杯
C. 水杯
D. 碗
“身退未能忘国恤”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忘却
B. 忧国
C. 安逸
D. 享乐
诗中提到的“绢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好与易逝
C. 战争
D. 友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为《李孝廉长蘅》的详细解析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