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霜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4-26 22:00:18

诗句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0:18

原文展示:

咏霜二首 其二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白话文翻译:

此诗描写了秋冬之际,清霜侵袭的夜晚,诗人感到寒冷和生病。夜深人静,霜气逼近窗扉,诗人在炉火旁坐着,感受到温暖,耳边隐约传来树叶飘落的声音。诗人看到蕉叶和衣物堆满了箱子,时光流逝,听到砧杵的声音催促着衣物的准备。最后,诗人起身查看庭前的草,发现松竹依然如故,未觉有异。

注释:

  • 清霜:指清冷的霜,象征着寒冷的天气。
  • 欺客病:清霜使客人感到寒冷,暗示诗人的身体不适。
  • 乘夜逼窗扉:在夜晚霜气逼近窗户和门。
  • 坐睡依炉暖:坐在炉火旁取暖,享受温暖的惬意。
  • 细声闻叶飞:耳边听到树叶飘落的细微声音。
  • 蕉絺空满箧:蕉叶和衣物堆满了箱子。
  • 砧杵旋催衣:听到砧杵的声音,暗示着家庭的忙碌。
  • 松筠未觉非:松竹在霜冻中依然生机勃勃,未有异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苏轼之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作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个人的感受。

诗歌鉴赏:

苏辙的《咏霜二首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霜降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诗中,清霜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开篇“清霜欺客病”一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身体不适,仿佛寒霜在无情地侵犯着他。通过“乘夜逼窗扉”,诗人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无奈的心境。

而“坐睡依炉暖”则展现了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对比,诗人在炉火旁感受到一丝安慰,但耳边“细声闻叶飞”的声音又让他感到孤独,仿佛这寂静的夜晚也在提醒他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不仅刻画了家庭的繁忙,也暗示着生活的琐碎和责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则是诗人从内心的孤寂中走出,看到庭前的松竹依然挺拔,仿佛在告诉他生活依旧、生命顽强。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兼具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霜欺客病”:寒霜侵袭使人感到病痛,表达了诗人因寒冷而生的无奈。
    • “乘夜逼窗扉”:霜气在夜晚逼近,营造出一种寒冷、孤独的氛围。
    • “坐睡依炉暖”:在炉火旁得以取暖,体现了对温暖的渴求。
    • “细声闻叶飞”:耳边的飘落声增加了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感。
    • “蕉絺空满箧”:蕉叶和衣物的堆积,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繁忙。
    • “砧杵旋催衣”:砧杵的声音暗示着生活的忙碌,生活的继续。
    • “起看庭前草”:起身查看庭前,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心。
    • “松筠未觉非”:松竹依旧,传达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变。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清霜”比喻寒冷的侵袭,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霜描绘成“欺”客,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寒冷与孤独中对温暖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寒冷、孤独与生命的脆弱。
  • 炉火:象征温暖与安全感。
  • 叶飞: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蕉絺:代表生活的琐碎与繁忙。
  • 松竹:象征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霜欺客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愉悦
    • B. 悲伤
    • C. 无奈
    • D. 兴奋
  2. “坐睡依炉暖”中的“炉暖”主要象征什么?

    • A. 温暖的家庭
    • B. 秋冬的来临
    • C. 诗人的病痛
    • D. 自然的冷酷
  3. 诗的最后一句“松筠未觉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过往的怀念
    • B. 对生命的坚定信念
    • C. 对孤独的沉默
    • D.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杜甫的《春望》、王维的《鹿柴》,这些作品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诗词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咏霜二首》,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但苏轼更偏向于哲理性思考,苏辙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昭君怨 柳色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昭君怨 本意 昭君怨 秋闺 昭君怨和沈工侍韵 昭君怨 咏柳 昭君怨·千里功名歧路 昭君怨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航天员 韬光养晦 不期然而然 包含解的词语有哪些 木字旁的字 犬马之诚 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两点水的字 附扁和缓 求福禳灾 力字旁的字 千语万言 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蔓的词语有哪些 幾字旁的字 手字旁的字 成群作队 开国功臣 已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