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7:34
题张安道乐全堂
苏辙
天命无不全,人事每自伤。
譬如摩尼珠,宛转有余光。
藻饰不能加,尘垢岂有亡。
世人未尝识,姑射手自将。
我公体自然,率性非勉强。
驰驱四十年,不入忧患场。
晚岁事蒙养,敛退就此堂。
小儒岂知道,宿昔窥门墙。
申屠师无人,无足亦自忘。
如逢郑执政,一笑先生傍。
这首诗表达了天命的完美与人事的无常,譬如摩尼珠在转动中总会发出光彩,而华丽的装饰却无法增添它的光辉,尘土的污垢也无法抹去它的光芒。世人未曾识得其真,姑射山的手自会运用它。我公的品性自然,随性而为,并非勉强。驰骋四十年,他从未陷入忧患之中。晚年得以安享晚福,安静地退隐在这里。那些小儒士岂能理解,曾经在门外窥视的心情。即使申屠师无人问津,他也能忘却一切。如果遇到郑执政,他也会微笑着陪伴在旁。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以词、诗、文著称,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这首诗写于苏辙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然本真的追求。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强调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内心的宁静。
苏辙在《题张安道乐全堂》中,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诗的开头便指出“天命无不全”,强调了命运的完美,而“人事每自伤”则揭示了人们因琐事而自伤的无奈。摩尼珠的比喻生动形象,说明了真正的光彩是内在的,外在的装饰无法改变其本质。接着,苏辙提到自己“驰驱四十年,不入忧患场”,表明他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了一种豁达的心态。晚年时他选择隐退,享受宁静的生活,这体现了对人生的领悟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的最后,提到即使如申屠师般无人问津的人,也能够在内心找到宁静,暗示了士人的追求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安宁与自我实现。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情怀,表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命运的从容。
整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与内心的宁静,强调真正的智慧和光辉来自内心,而非外在的装饰。
诗中提到的“摩尼珠”象征什么?
A. 外在的华丽
B. 内在的智慧
C. 世俗的名利
D. 个人的成就
苏辙在诗中表现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忧虑重重
B. 超然洒脱
C. 追求名利
D. 迷茫失措
“我公体自然,率性非勉强”中“率性”指的是什么?
A. 随心所欲
B. 勉强应付
C. 随波逐流
D. 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