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7:34
橐驼
作者: 梅尧臣
鸣驼出西域,衔尾自连连。
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
常时识风候,过碛辨沙泉。
老觉肉封侧,犹蒙锦帕鲜。
鸣叫的骆驼从西域出发,驼铃声声相连。
汉朝的驿站高耸入云,而胡人则在雪地中牵引着骆驼。
常年我能识别风向,穿过沙碛时知道水泉的位置。
如今已年迈,身旁的肉干依旧被鲜艳的锦帕覆盖。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诗风清新,意境深远。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风格受到王维的影响。
创作背景
《橐驼》创作于宋代,诗人通过描写西域的骆驼和汉地的驿站,表达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旅途生活的体验,反映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民族交往。
《橐驼》是一首描绘边疆生活与旅行经历的诗作,展现了梅尧臣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诗的开头,通过“鸣驼出西域,衔尾自连连”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骆驼在西域的鸣叫声与驼铃的响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能听到那种悠远的气息。这不仅是对旅行情景的描写,更是对骆驼这一重要交通工具的赞美。接下来提到“汉驿凌云去,胡人踏雪牵”,将视角转向汉朝的驿站和胡人,这里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以及在艰难环境中艰苦跋涉的人们。
诗中“常时识风候,过碛辨沙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环境的熟悉,体现了一种生存智慧和经验。而最后一句“老觉肉封侧,犹蒙锦帕鲜”则将个人的经历带入诗中,表达了对过去旅途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体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骆驼、驿站、旅人的描写,反映出对边疆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凸显了对生命旅途的珍视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鸣驼出西域”描绘的是哪种交通工具?
A. 马
B. 骆驼
C. 船
D. 驴
“胡人踏雪牵”中的“胡人”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满族
C. 藏族
D. 非汉民族
诗中提到的“肉封侧”指的是什么?
A. 干粮
B. 酒
C. 肉干
D. 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橐驼》这首诗的背景、意象、主题以及梅尧臣的诗歌风格,从而提升对古诗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