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虞美人》

时间: 2025-04-23 00:05:27

诗句

苔阶绿拓三弓窄。

浅草围烟碧。

惜花人在画楼中。

怕见一帘微雨绽春红。

玉萧难寄相思恨。

絮影飞成阵。

离魂无赖似杨花。

却被东风吹去不还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0:05:27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作者: 沈泽棠 〔清代〕

苔阶绿拓三弓窄。
浅草围烟碧。
惜花人在画楼中。
怕见一帘微雨绽春红。

玉萧难寄相思恨。
絮影飞成阵。
离魂无赖似杨花。
却被东风吹去不还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场景。苔藓覆盖的台阶狭窄,绿意盎然;浅浅的草丛环绕着烟雾般的碧色。惜花的人孤独地待在画楼中,害怕看到窗外的细雨打湿了盛开的春红花朵。玉制的萧笛难以寄托我对你深深的思念;飘飞的柳絮如阵阵影子,纷纷扬扬。离魂如同无依无靠的杨花,被东风吹散,流离失所,再也无法归家。

注释

  • 苔阶:长满苔藓的台阶。
  • 绿拓:绿色的苔藓。
  • 三弓窄:形容台阶狭窄,似三根弓。
  • 惜花人:指爱花之人。
  • 画楼:用来描绘美景的楼阁。
  • 微雨:细小的雨。
  • 春红:春天盛开的红花。
  • 玉萧:用玉制成的萧笛,象征高雅。
  • 相思恨:对思念情感的表达。
  • 絮影:柳絮的影子。
  • 离魂无赖:离别的灵魂无处可依。
  • 杨花:柳树的花,象征飘零。
  • 东风:春天的风,带来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泽棠,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典雅,擅长运用细腻的意象来表达深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虞美人》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是一首充满春意的抒情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哀愁。第一部分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苔藓、绿草、细雨和鲜花,组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画面。然而,诗中“惜花人在画楼中”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孤独的心灵,尽管外面春色迷人,心中却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渴望。

第二部分转向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玉萧难寄相思恨”表达了思念的无奈,轻柔的萧声似乎无法传达那份深沉的情感。接着,柳絮的飞舞与飘散成为离别的象征,诗人感到无依无靠的离魂似杨花一般,被东风吹散,无法再回到曾经的家。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也有对失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浓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苔阶绿拓三弓窄:苔藓覆盖的台阶狭窄,描绘了环境的幽静。
  2. 浅草围烟碧:浅草环绕,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韵味。
  3. 惜花人在画楼中: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内心的孤独。
  4. 怕见一帘微雨绽春红:细雨打湿花朵,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易逝。
  5. 玉萧难寄相思恨:玉制的萧笛无法传达深情,表达思念的无奈。
  6. 絮影飞成阵:柳絮飞舞,象征离别与飘零。
  7. 离魂无赖似杨花:离别的灵魂无依无靠,表现出对失去的惆怅。
  8. 却被东风吹去不还家:东风将离魂吹散,再也无法回家,象征无法回归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魂比作杨花,形象地表达了孤独与无依无靠。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东风)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子增强了节奏感,如“惜花人”、“画楼中”。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丽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生命中的美好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苔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环境的静谧。
  • 浅草: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好。
  • 微雨:柔情与忧伤的结合。
  • 玉萧:高雅与思念的象征。
  • 杨花:离别与无奈的代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苔阶绿拓三弓窄”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热闹的街道
    • B. 幽静的台阶
    • C. 广阔的田野
  2. “玉萧难寄相思恨”中“玉萧”象征什么?

    • A. 思念的工具
    • B. 高雅的音乐
    • C. 美丽的花朵
  3. “离魂无赖似杨花”中的“杨花”意指什么?

    • A. 春天的花
    • B. 无依无靠的状态
    •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B. 幽静的台阶
  2. A. 思念的工具
  3. B. 无依无靠的状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曹雪芹)

诗词对比

  • 《虞美人》与《春江花月夜》:两首诗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情感,而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沈泽棠生平与作品探析》

相关查询

阮郎归 阮郎归 同上 阮郎归 阮郎归 旅思 阮郎归 其二 秋 阮郎归 海岱楼与客酌别作 阮郎归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阮郎归 其五 阮郎归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黍字旁的字 包含贩的成语 衣字旁的字 消折 四姻九戚 与虎谋皮 冥室椟棺 菜单 高字旁的字 龠字旁的字 蟠螭 鹊巢知风 见字旁的字 芒结尾的成语 秋风过耳 红衣大将 扃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