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13: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3:32
上阳宫树影,不随寒波流。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
至清自照物,遇险岂能柔。
东过白马去,凡经几千秋。
这首诗描写了上阳宫的树影在寒波中依旧静默,不随波流动。天津桥下的岩石被激流冲击,发出不断的响声。清澈的水面反射着周围的景物,遇到危险时又岂能柔和?诗人在东去白马的路上,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用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关注人情冷暖,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怀。
《张仲通追赋洛中杂题和尝历览者六章其二洛州》是梅尧臣在游历洛阳时所作,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自然景观的感慨。背景是在宋代,洛阳作为文化和历史的重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透过树影与寒波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上阳宫的树影静谧而坚韧,似乎在抗拒外界的寒冷与变化;而天津桥下的石头则不断被冲刷,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力量。诗中“至清自照物”的描绘,展现了清澈水面的宁静与反射,暗含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最后一句“凡经几千秋”不仅是对时间的感叹,也是对历史的敬畏,暗示着即使经历了无数变迁,内心的坚韧与清澈仍然存在。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传达了坚韧不拔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强调了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持内心的清澈与坚定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上阳宫”是指哪个朝代的宫观?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天津桥下石,激响无时休”中的“激响”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人声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经过几千秋”,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人物的追忆
B. 对历史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梅尧臣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杜甫则表现出更为宏大的历史意识和对自然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