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5:53
好山未易得,况此不多山。
靡迤八九丘,远眎犹弹丸。
几载谋一区,经营何其艰。
尺求而寸予,往往人所悭。
丙舍西复西,一岑颇巑屼。
其坡委蛇垂,宛若萦带鞶。
又类立大纛,转帜风飞翻。
其中似掌平,可为宫与坛。
荷君割膏腴,易置为我懽。
斯举昔罕闻,岂但今所难。
得以奉帝尊,峻阁而危栏。
顾惟匪陶顿,奚以役左亻右垂般。
盖由心愿欲,宁恤家殚残。
于兹延真侣,亦足化世顽。
报乏千镒金,感著方寸丹。
繁嗟隶黔首,孰若侪黄冠。
惟弗叛宣尼,何妨师老聃。
斯宇傥落成,屈致居其间。
玄玄五千言,言言推其端。
看生白室光,相对清昼閒。
学道能造极,何秘三神峦。
好山是难得的,何况这里并不多山。
绵延的八九座小丘,远远望去像一颗弹丸。
几年来我谋划这一块地,经营起来何其艰难。
寻求一尺而得寸,往往是人们所怨恨的。
西边的房舍又在西边,一座山峰颇为险峻。
它的坡面曲折下垂,宛如缠绕的带子。
又像高高的旗帜,随风翻飞摇摆。
其中的平坦处,可以作为宫殿和坛场。
请你割舍这肥沃的土地,轻易地置换成我欢喜。
这样的举动昔日罕见,岂止是现在所难。
能够奉上帝的尊号,建高阁而设危栏。
但我并非陶渊明,何必劳作于左邻右舍。
这都是因为心中有愿,宁愿不顾家境的艰难。
在这里延请真挚的朋友,也足以化解世俗的顽固。
即便报酬少得可怜,仍感恩于心中的赤诚。
辛苦为了生计的庶民,谁能比得上我的志同道合。
只要不背叛儒家,何妨学习老子。
若这座宅子得以建成,屈身居住其间。
那五千言的经典,句句推敲其要义。
看那白室里的光明,相对清闲的日子。
学道能达到极致,何必追求三神的高峰。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本诗写于作者在南塘借地建造道宇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理想居所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谢朱南塘借已田为易陆宅山建玉宸道宇》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山水的渴望与理想生活追求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塘的自然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山丘的珍视和对土地的期盼。开篇提到“好山未易得,况此不多山”,语气中透出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渴求,接着描绘了周围的地形,语言生动形象,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为实现理想而经历的艰辛与困苦,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在描写理想居所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文理想结合,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田园生活。而在最后,诗人则以“学道能造极”结束,表明了他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内涵,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的敬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好山未易得,况此不多山。
开篇直接表明对山的渴望,强调珍贵性。
靡迤八九丘,远眎犹弹丸。
形容周围的丘陵,虽美却显得渺小。
几载谋一区,经营何其艰。
反映出诗人为了理想付出的艰辛努力。
尺求而寸予,往往人所悭。
表达现实的残酷与对理想的无奈。
丙舍西复西,一岑颇巑屼。
描述环境的险峻,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其坡委蛇垂,宛若萦带鞶。
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山坡的形态。
又类立大纛,转帜风飞翻。
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加画面感。
其中似掌平,可为宫与坛。
表达理想的场所可以建造。
荷君割膏腴,易置为我懽。
请求将肥沃的土地转让,渴望美好生活。
斯举昔罕闻,岂但今所难。
表达这一请求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得以奉帝尊,峻阁而危栏。
表达出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
顾惟匪陶顿,奚以役左亻右垂般。
反思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达自己的不甘。
盖由心愿欲,宁恤家殚残。
强调追求理想的决心,宁愿不顾家庭的贫困。
于兹延真侣,亦足化世顽。
期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理想。
报乏千镒金,感著方寸丹。
表达内心的真诚与感激。
繁嗟隶黔首,孰若侪黄冠。
感慨身为庶民的艰辛,强调志同道合的重要性。
惟弗叛宣尼,何妨师老聃。
追寻思想的自由,表达对道家思想的向往。
斯宇傥落成,屈致居其间。
表达对理想居所的期待。
玄玄五千言,言言推其端。
通过学习经典深化哲理。
看生白室光,相对清昼閒。
描绘理想生活的宁静舒适。
学道能造极,何秘三神峦。
强调追求道理的极致,寻求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理想生活与自然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理想居所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展现了对心灵归宿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好山未易得”,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山的珍惜
B. 对山的无所谓
C. 对山的厌恶
D. 对山的渴求
“尺求而寸予”的意思是什么?
A. 给予很多
B. 得到的少
C. 得到的多
D. 不求回报
诗中提到的“荷君割膏腴”是指什么?
A. 请你割舍肥沃的土地
B. 感谢君主的恩赐
C. 请求君主的帮助
D. 以上皆是
答案:1. A 2. B 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