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2:2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2:29:24
《慰张石山幼子亡》
作者:卫宗武〔宋代〕
无子虽可悲,有子未为喜。
断以释子言,莫非假合耳。
杜陵咏为麟,瑞物能有几。
昌黎谓之枭,恶德乃类是。
无之恐无后,有之亦为累。
苟非弗克肖,曷若听其逝。
颜路之亡回,宣尼之丧鲤。
此皆长而贤,痛甚于幼死。
夷甫虽尝云,情钟在我辈。
过哀亦奚为,巡有复生理。
子夏空失明,季札号知礼。
吾友方盛年,何忧乏良嗣。
无子虽然令人悲伤,但有子也未必就值得高兴。
我断言,这都是释子的言论,难道不是假合而成的吗?
杜甫在杜陵咏叹麟,祥瑞的东西能有几样呢?
昌黎称之为枭,恶德的东西本就有类同。
没有孩子害怕没有后代,有了孩子也是一种负担。
如果没有子嗣能够继承,何不让他们安然离去?
颜回的死,曾经让孔子痛心,宣尼失去鲤鱼更是心痛。
这些都是长者和贤士,失去的痛苦远比幼子之死更为沉重。
夷甫曾经说过,情感是在我们这一辈人中。
过于悲哀又有什么意义,生命自然有其规律。
子夏白白失去光明,季札却被称颂为知礼。
我的朋友正值盛年,何必忧虑没有良好的后嗣?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诗风著称,常在作品中探讨人生哲理与社会现象。
此诗作于个人失子之际,表达了对生死、子嗣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命运的无奈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后代压力的普遍认知。
《慰张石山幼子亡》通过对“无子”与“有子”的对比,深入探讨了生死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卫宗武首先表达了对失去幼子的悲痛,但随即又提出“有子未为喜”的观点,令读者思考孩子的存在与否并非简单的喜悦或悲伤,而是更深层次的责任与负担。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如杜甫、韩愈、颜回等,都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无之恐无后,有之亦为累”这一句,揭示了人们对后代的期望与失望,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个体命运的无情。最后,卫宗武以“过哀亦奚为”收尾,表达了一种对生命规律的无奈接受和豁达态度。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既有哲理的思考,又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深邃理解。
诗歌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对后代的复杂情感,表达了对失去的痛苦与对现实的无奈接受,最终指向对生命规律的理解。
诗中提到的“无子”与“有子”分别代表什么?
“过哀亦奚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杜甫《登高》与卫宗武的作品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杜甫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艰辛时,表现出深沉的悲伤与无奈;而卫宗武则更侧重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后代的复杂感情,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