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5:50
宝剑篇
作者:李峤 〔唐代〕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五采焰起光氛氲。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辘轳宛转黄金饰。
骇犀中断宁方利,骏马群騑未拟直。
风霜凛凛匣上清,精气遥遥斗间明。
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
一朝运偶逢大仙,虎吼龙鸣腾上天。
东皇提升紫微座,西皇佩下赤城田。
承平久息干戈事,侥幸得充文武备。
除灾避患宜君王,益寿延龄后天地。
这首诗描绘了宝剑的铸造过程和其象征的威力。吴山和越溪的水流干涸,三种金属合成宝剑。剑在绿水中淬火,映照着红云,五色火焰腾起,光芒四射。剑背铭刻着“万年”二字,剑身点缀着七星花纹。剑身如龟甲般参差,颜色如白虹,饰以黄金的辘轳。剑锋锐利如犀牛角,骏马奔腾却无法直行。剑匣被风霜侵袭,剑气在斗争中显得分外明亮。剑可避灾,曾穿越晋帝的宫殿,逃避乱世,进入楚王的城中。某天偶然遇见大仙,剑声如虎吼龙鸣,直冲云霄。东皇将其提升到紫微座,西皇则佩戴赤城田。久安时期,国事平息,侥幸得以充当文武之备。愿剑能除去灾难,带给君王长寿延年,保佑天地安宁。
作者介绍:李峤(约701年-762年),字君房,唐代诗人,以诗歌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流畅,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相对平稳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宝剑的铸造过程,反映了对武器的崇敬与对国家安宁的向往。
《宝剑篇》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诗人通过对宝剑的精妙描绘,传达了对国家安宁、君王长寿的美好祝愿。诗中不仅涵盖了宝剑的铸造过程,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历史背景。开篇便以“吴山开,越溪涸”引入,生动地描绘出宝剑铸造的地理环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接着,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剑的外形及其象征意义,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令宝剑仿佛有了灵性。尤其是“避灾朝穿晋帝屋,逃乱夜入楚王城”两句,突显了宝剑在动荡时代中的重要性,象征着权力和安全。最后,诗人寄托了对和平时代的向往,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展现了宝剑不仅是武器,更是国家稳定与君王长寿的象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宝剑的赞美,表达了对国家安宁、君王长寿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和平时代的渴望和对武器的崇敬。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以下哪个意象不是出现在《宝剑篇》中的?
诗中提到的“万年字”寓意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东皇”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李峤的《宝剑篇》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两首诗都描绘了剑与人生的哲理,展现了对未来的期望。李峤的诗更倾向于物象的描绘和对国家的期望,而王勃则更多地抒发个人情感与离别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