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2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24:42
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
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
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
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
在这个秋季的连绵细雨中,农作物的耳朵(禾苗)可能会受到影响。
流行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验证,但田地里的作物仍然能够丰收。
雨水只让杂草茁壮成长,而那些美丽的蕙兰也难以并存。
不久之后,浮云将会散去,悠然自得地享受这晚上的晴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提及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农耕的重视及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书之一,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司马光的诗歌多以抒情、咏物见长,风格清新而意味深长。
创作背景: 《和安这久雨》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诗中反映了因雨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连绵的细雨对农业的影响。首句“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点明了时令与农作物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禾苗生长的担忧。随后的“流俗幸无验,高田犹有成”则反映了尽管外界风俗流行,但在好的田地里仍能收获丰盈,体现了对农业的坚定信念。
第三联“润唯藜莠得,烂与蕙兰并”则引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雨水滋润的不仅是禾苗,还有杂草的生长,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如意与美好并存的现实。最后一句“早晚浮云豁,逍遥赋晚晴”展现了对晴朗天气的期待与向往,形成了对比,给人以希望。
整首诗虽以农业为题材,但其内涵深远,折射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既有哲理性,又有生活的真实感,展示了司马光对自然与人事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秋季雨水对农作物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生活的思考。它强调了希望与乐观的态度,尽管面对困难,仍然要期待未来的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秋霖”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雨?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诗中“流俗幸无验”表达了什么观点?
a) 社会风气的积极影响
b) 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c) 农作物的丰收
d) 自然的美好
诗中“早晚浮云豁”是指什么?
a) 生活中的困难
b) 未来的希望
c) 晴天的到来
d) 雨水的影响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关注自然与农业,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战乱对农田的影响,而司马光则在细雨中表达对丰收的期待和思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但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