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0:00
年年箫鼓。总是宜家儿女。闹深宵。酒薄寒犹在,香轻春共摇。饔飧何日了。车马不辞劳。消受饧糕粥,更鏖糟。
每年都听见箫鼓声,都是为了庆祝家中儿女的欢聚。喧闹声在深夜中回荡,酒虽然薄,却仍然在寒冷中温暖着人心,香气轻轻飘荡,春风也随之摇曳。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丰盛的饭菜呢?即便车马劳累,也不觉得辛苦。只希望能享受那甜糯的糕粥,借此消磨时光。
王闿运(1765年-1814年),字子丰,号澄逸,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王闿运的诗作多描绘田园生活,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脱俗。他在诗中常融入哲理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女冠子 其一 庚午送灶》写于农历庚午年(1810年),正值春节前后,作者在送灶神的节日气氛中,表达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清代社会对家庭和睦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庆祝。
这首《女冠子 其一 庚午送灶》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春节的温馨气氛,展现了作者对家庭团聚的深情厚谊。开篇的“年年箫鼓”即刻唤起了节日的热闹感,箫鼓声与儿女的欢聚构成了浓厚的家庭氛围。作者对“酒薄寒犹在”的描写,将寒冷的夜晚与温暖的酒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一种虽寒冷却温馨的情感。酒薄而香,正是生活的真谛:即使条件不够好,家庭团聚的温暖和快乐依然能够带来满足感。
接下来的“饔飧何日了”,则透露出一种对丰盛饮食的期待,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车马不辞劳”则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忙碌的身影,尽管辛苦,但心中充满了对团圆的渴望和期盼。最后一句“消受饧糕粥,更鏖糟”更是将节日的味道具象化,饧糕和粥是节日的象征,承载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清代社会对家庭和睦、幸福生活的向往,折射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年年箫鼓。总是宜家儿女。
闹深宵。酒薄寒犹在,香轻春共摇。
饔飧何日了。车马不辞劳。
消受饧糕粥,更鏖糟。
整首诗歌以家庭团聚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展现了节日的温馨与快乐,反映了清代人们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笛子
B) 箫鼓
C) 琵琶
作者表达的节日气氛主要是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欢乐
C) 恐惧
诗中提到的“消受饧糕粥”主要体现了什么?
A) 对辛苦工作的感慨
B) 对美食的期待
C) 对未来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