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7:45
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
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
従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
为公分作无尽灯,照破十方昏暗锁。
我在临皋亭中独自坐着,三次看到清明节时的火焰。
沟渠里的枯木大概在嘲笑我,若不是我在这里钻木取火,谁会像我这样呢?
黄州的使君怜悯我久病,分给我五更时分的一朵红火。
之前我破釜沉舟,如今只有清诗在嘲笑我吃饭的艰辛。
我点起蜡烛在空屋里徘徊,想做点吃的却没有任何材料。
为你分作无尽的灯,照亮了十方的黑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表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在病痛和生活困境中,他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徐使君分新火》展示了苏轼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新火”的描绘,象征着希望与再生。作者在临皋亭中独坐,感受到周围自然的变化,心中不免生出对生死与病痛的感慨。枯木的嘲笑暗示世间的冷漠,而他努力钻木取火的过程则象征着人对生命的坚强追求。
同时,诗中展现了友情的温暖,黄州使君的关怀如同一缕春风,驱散了他内心的阴霾。通过五更红的火焰,苏轼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尽管处境艰难,他依旧选择在困境中寻找光明。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孤独的黑暗,另一方面是为公分作的光明,展现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人生态度。诗的结尾更是强调了他为他人照亮的愿望,传达出一种无私的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表达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反映了友谊的温暖与人性的光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黄州使君”指的是谁?
a) 苏轼的朋友
b) 苏轼的敌人
c) 不详
“五更红”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清晨的火光
c) 一种食物
诗中用什么象征希望?
a) 枯木
b) 新火
c) 蜡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