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5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50:57
《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恨》
试听舆人诵,如何是太平。
有生遂其性,无象得而名。
刁斗三边静,锄耰万里耕。
毋庸奏奎聚,不必诵河清。
尧岂容知识,文非以色声。
樵歌殊质俚,未足赞休明。
听人吟诵古诗,如何才能称得上太平盛世?
人们活着自然要顺应本性,没有形象怎能有名声?
边疆的鼓声静了,田间的锄头在万里土地上耕作。
不必奏响奎星的乐章,也不必吟诵《河清》之歌。
尧帝怎么会包容那些知识分子,文辞不是用色声来衡量的。
樵夫的歌谣虽然质朴粗鄙,却不足以赞美真正的明理。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季真,号天池,晚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兼具哲理与现实,常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作者通过对平和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与内心的哲思。
本诗以质朴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人性、社会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太平”的思考,质疑了现今社会的文人风气,认为真正的安定并不只是表面的繁华,而是内心的宁静和对本性的顺应。诗中提到的“刁斗三边静,锄耰万里耕”,描绘了理想中的社会场景:和平的边境和辛勤的耕作,反映出诗人对农耕社会的向往。
刘克庄批判了当时的文人,认为他们的知识与文化不应仅仅依靠华丽的辞藻,而应关注内在的真实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到的樵歌,虽然简单,却更能代表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也道出了对更高层次文化的期待。
第一句:“试听舆人诵,如何是太平。”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吟诵的古诗的质疑,暗示当今社会是否真正达到太平盛世的状态。
第二句:“有生遂其性,无象得而名。” 这句强调顺应自然,认为真正的名声应符合人的本性,而不是外在的形象。
第三句:“刁斗三边静,锄耰万里耕。” 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和平与耕作的画面,展现出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第四句:“毋庸奏奎聚,不必诵河清。” 诗人认为不必过于追求表面的文采,真正的和谐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实际的生活。
第五句:“尧岂容知识,文非以色声。” 这里批判当时文人重视表面华丽的风气,强调真正的文化内涵在于德行和智慧。
第六句:“樵歌殊质俚,未足赞休明。” 最后,诗人将樵夫的歌谣与文人文化相对比,认为简单的民间文化更能反映真实的情感。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时社会文人风气的批判,强调自然与本性的和谐,呼唤一种真实、质朴的文化状态。诗人希望人们能够回归内心,顺应自然,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荣。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刁斗”指的是什么?
a) 诗歌
b) 军号声
c) 农具
诗人批判的主要对象是?
a) 农民
b) 文人
c) 君主
“毋庸奏奎聚,不必诵河清”的意思是?
a) 不必追求名声与表面
b) 应该吟诵古诗
c) 必须参加宴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