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0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07:37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住在东陂的老农,他与我谈起自己隐居于此的生活。虽然鬓发已白,却从未记得日月流逝,山青水秀,每到春天就能辨认时节。门前种的柳树深深地形成了小巷,野谷中的泉水流入池塘。牛儿壮实,每天耕作十亩地,而人则悠闲地打扫着茅草屋。客人来时,给我们倒满清酒,兴致勃勃地吟诵起才子的诗。岩边的窟中藏着鼹鼠,潭边的竹子里隐匿着鸬鹚。村庄里,日落时行人稀少,喝醉后对道路的歧途无所畏惧。今晚我只应该寄宿于此,明天清晨将要与您告别。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高适的诗歌多以边塞、田园为题材,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情感,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寄宿田家》写于高适晚年,反映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珍视。此时的高适,身处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交织中,愈加向往隐居生活。
《寄宿田家》是一首展现田园生活的优美诗篇,诗中描绘了老农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氛围。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农民的生活情景,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老翁的生活方式让人倍感亲切,他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乐于耕耘,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诗中“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描绘了农家的勤劳与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农村的安宁与富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诗人通过“山青每到识春时”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末的“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虽是告别,却充满了对生活的依恋与对友人的眷恋。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珍视,表现了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填空题:诗中提到“牛壮日耕十亩地”,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勤劳与富饶。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厌倦。
答案:错误。
选择题:诗中“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明天
B. 依依不舍
C. 对未来无望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