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渭水西别李仑》

时间: 2025-04-26 04:29:08

诗句

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9:08

原文展示: 渭水西别李仑 崔国辅 〔唐代〕 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白话文翻译: 在陇右的长亭堠旁,山阴的古老边塞迎来了秋天。我不知那呜咽的流水,为何要向西流去。

注释:

  • 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区,今甘肃省一带。
  • 长亭堠:古代设在路旁的驿站或瞭望台,用于传递信息或休息。
  • 山阴:山的北面。
  • 古塞:古代的边防要塞。
  • 呜咽水:形容水声悲凉,如同哭泣。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但“呜咽水”可能暗喻诗人内心的悲伤或对友人离别的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造诣。此诗可能是诗人在陇右地区送别友人李仑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对自然现象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边塞地区仍有战事和离别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秋景和流水西流的意象,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对自然现象的疑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伤。首句“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通过“长亭堠”和“古塞”两个意象,勾勒出了边塞的荒凉和秋天的萧瑟。次句“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以“呜咽水”形容流水,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对流水西流的疑惑。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凉,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陇右”和“长亭堠”描绘了边塞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暗示了离别的场景。
  • 次句“山阴古塞秋”进一步以“山阴”和“古塞”强化了边塞的荒凉和秋天的萧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
  • 末句“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以“呜咽水”和“向西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对自然现象的疑惑,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拟人:“呜咽水”将流水拟人化,赋予了流水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陇右长亭堠,山阴古塞秋”在地理和时间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和感伤。诗人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绘和对流水西流的感慨,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对自然现象的疑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长亭堠:象征着离别的场景,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分别。
  • 古塞秋:象征着边塞的荒凉和秋天的萧瑟,增强了诗的凄凉氛围。
  • 呜咽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对友人离别的感伤,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呜咽水”形容的是什么? A. 流水 B. 风声 C. 鸟鸣
  2.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3. 诗中的“长亭堠”是什么意思? A. 古代的边防要塞 B. 古代设在路旁的驿站或瞭望台 C. 古代的城墙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 王昌龄《出塞》:通过描绘边塞的战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崔国辅《渭水西别李仑》: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色,但前者更多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后者则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国辅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崔国辅的诗歌创作背景。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冯翊西楼(一作郎士元诗) 送客 金谷园 望归舟 剡县法台寺灌顶坛诗 代书索镜 送邹判官往陈留 读峄山碑 明德宫 酬张二十员外前国子博士窦叔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红顶子 能谋善断 谦恭仁厚 包含务的成语 穷态极妍 角字旁的字 爿字旁的字 非字旁的字 底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兴会淋漓 日久岁长 箴补 众喣漂山 母字旁的字 共开头的成语 瞠目咋舌 臼字旁的字 穷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