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时间: 2025-05-20 12:17:08

诗句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馀。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黄。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従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12:17:08

原文展示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馀。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黄。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従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西边的烟雾遮蔽了空虚的天空,洒落在秋田的雨水却远不如这般。
新的法令和清平之治又哪能有这样的景象,老身的困苦都是自招的。
无人可以诉说这乌鸦衔肉的悲苦,想念弟弟却难以通过狗儿寄书。
自己一笑,觉得这样的迂腐都算是这个样子,竟然还想理清那蝗虫的余孽。

第二首:
霜风渐渐要在重阳时节到来,溪边的野菊黄灿灿地盛开。
久违的山行让我感到疲惫,但仍能在村里醉酒,尽情舞蹈。
独自一人在林下,梦中依然美好,回首人间的忧患却是漫长。
马被杀,车被毁,从此一切都逝去,孩子,你又在哪里问我行藏?

注释

  • 乌衔肉:指乌鸦衔着肉,象征饥荒或困苦的生活。
  • 新法清平:指的是新的政策与治国之道。
  • 淋浪:意为在水中嬉戏、尽情玩乐。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背景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弟弟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轼的《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抒发。首首诗中,烟障和空虚的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自己内心孤寂的反映。诗人通过“洒遍秋田雨不如”来表现对新法政策的失望,以及对自我困境的自责,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在第二首中,霜风与黄菊的对比,呈现出秋季的萧瑟与生命的韧性。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仍然能在村中醉酒、舞蹈,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最后“杀马毁车”的意象,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无法挽回的时光,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更显得深沉而无奈。

整首诗在悲苦中透出一丝幽默和自嘲,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来烟障塞空虚:烟雾从西方而来,遮蔽了空旷的天空。
  2. 洒遍秋田雨不如:洒落在秋天的田地上,雨水却不及此景的凄凉。
  3. 新法清平那有此:新的政策与清平的治理又怎能带来这样的境遇呢?
  4. 老身穷苦自招渠:老身所遭受的困苦,完全是自己招来的。
  5. 无人可诉乌衔肉:没有人可以诉说自己像乌鸦衔肉般的苦恼。
  6. 忆弟难凭犬寄书:想念弟弟,却难以通过狗寄送书信。
  7. 自笑迂疏皆此类:自己一笑,觉得这种迂腐的心态都是如此。
  8. 区区犹欲理蝗馀:即便如此,仍然想要理清蝗虫的余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乌衔肉”比喻生活的苦涩。
  • 对仗:如“杀马毁车”与“子来何处”形成对比,突出生活的无常。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对自我处境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障:象征着生活的困扰和迷雾。
  • 秋田:象征着丰收与凋零的对比,暗示生活的无常。
  • 霜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寒冷的现实。
  • 野菊:代表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喜悦
    • B. 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个人困境的反思
    • C. 对自然的赞美
  2. 诗中“乌衔肉”象征什么?

    • A. 丰收的喜悦
    • B. 生活的困苦
    • C. 家庭的温暖
  3. “杀马毁车”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生活的无常与损失
    •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事和个人困境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捕蝗至浮云岭》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命运与责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题梅仙观 题梅花便面 题林月岩冷泉诗后 题林可山为倪龙辅所作梅村图后 宿普化庵 送竹屿韩议事游边 送友人赴乡举 送诗友归西湖 送胡月山归湖山 书江亭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麥字旁的字 可早 兀字旁的字 辰字旁的字 康熙字典五行属土的字大全_属土汉字解析 叫苦不迭 包含改的词语有哪些 包耳旁的字有哪些?带包耳的汉字大全 采风问俗 风的繁体字怎么写?风的繁体字书写教程 克苦 雁奴 生盆 龙字旁的字 江南海北 血字旁的字 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愚夫愚妇 峻阪盐车 鹿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认识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