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4:5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4:58:28
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玄冥气力薄,草木冬犹绿。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其有顾盼者,持刀斩且束。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胡为取轻贱,生此西江曲。
浔阳的十月,天气依然温暖。尽管有霜,却没有杀死草木,尽管有风,也不让树叶落下。阴冷的气候力量薄弱,草木在冬天依旧青翠。谁愿意在湓浦岸边,回头看看那修长的竹子呢?那些回头的人,拿刀砍伐竹子,削成束。切割青色的琅玕,家家户户都在盖墙屋。我听说在汾晋一带,竹子稀少且重如玉。为何在这里却轻视竹子,生出这样西江的曲调呢?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作品以平易近人、情感真挚而著称,尤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人熟知。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身处浔阳,感受着自然景色的温暖与竹子的价值,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湓浦竹》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浔阳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对竹子的不同态度。开篇以“浔阳十月天”引入,描绘了温暖如春的秋季景象,表现出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随后,通过“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的反问,揭示了人们对竹子的忽视,体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遗忘与轻视。诗中对竹子的珍贵性进行强调,特别是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的对比中,让人感受到竹子的珍稀与价值。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无奈与批判。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巧妙的修辞,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既温暖又具反思意味的画面,表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珍视与对人们轻视美好事物的批判,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地方是哪里?
A. 汾河
B. 浔阳
C. 西江
D. 晋阳
“谁肯湓浦头,回眼看修竹”中“修竹”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树木
C. 草丛
D. 花卉
诗人对竹子的态度是怎样的?
A. 轻视
B. 珍惜
C. 忽略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湓浦竹》与王维的《竹里馆》都有竹子的意象,但白居易强调的是社会对竹子的轻视,而王维则表达了在竹林中寻找宁静的心境。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不同,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