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5-02 13:40:29

诗句

崆峒西极过昆崙,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40:29

原文展示:

崆峒西极过昆崙,
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吹路断,
蕃人闻道渐星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西部边境的险峻和外敌的退却。崆峒山位于西北,穿越昆仑山,驼马队伍长期守卫着国家的门户。多年来,敌人的气焰如逆风般强烈,导致道路被切断。然而,随着消息的传开,外族的入侵者开始像星星一样纷纷逃散。

注释:

  • 崆峒:指崆峒山,位于今甘肃省,是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
  • 昆崙:指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险峻和高耸。
  • 驼马:指骆驼和马,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通常用于边疆的运输和防御。
  • 逆气:指敌人的气焰或气势。
  • 蕃人:指外族,通常是指侵扰的少数民族。

典故解析:

  • 崆峒山与昆仑山:二者均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山脉,象征着险境和边疆的遥远。
  • 星奔:形容敌人如星星般迅速逃散,传达出一种胜利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关注民生,在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中,他用诗歌记录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疆频繁受到外族侵扰。诗人通过描绘敌人退却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边防将士的赞扬。

诗歌鉴赏: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是一首反映国家安危与边防将士英勇的诗作。诗的开头提到的崆峒和昆仑,象征着西部的险峻地形,给人以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感觉。驼马的描写则直观地展现了边防的交通与防御,强调了守卫国家的重要性。

诗中“逆气数年吹路断”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敌人气焰的猖狂和对通行的威胁,表现出当时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扰。而“蕃人闻道渐星奔”的结尾,表达了外敌退却的喜悦,让人感受到一丝希望与安宁的气息。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表述清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边防将士的敬意。在历史的背景下,这种反映边疆安宁与人民安乐的主题显得尤为重要,传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崆峒西极过昆崙:描绘了地理位置的遥远与险峻,传达出边疆的辽阔与危险。
  • 驼马由来拥国门:强调了交通的重要性,驼马象征着守卫国门的力量。
  • 逆气数年吹路断:揭示了敌人气焰的嚣张,造成了交通的阻断,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
  • 蕃人闻道渐星奔:表达了外敌听闻消息后纷纷撤退的情景,展现胜利的喜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敌人比作星星,形象生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展现了对边防将士的赞誉,表达了对战乱结束的期盼,情感基调积极向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崆峒与昆仑:象征着险峻的边疆。
  • 驼马:象征着交通和防御的力量。
  • 逆气与蕃人:代表外敌的威胁与侵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崆峒山的地理位置是?
    A. 东部
    B. 西北部
    C. 南部
    D. 北部

  2. 诗中提到的“蕃人”指的是?
    A. 汉族
    B. 外族
    C. 中原人民
    D. 商人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的痛苦
    B. 国家安宁与胜利
    C. 个人情感
    D. 自然风光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疆,但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 《塞下曲》: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壮丽与艰辛,主题上与杜甫的《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杜甫诗选》
  3.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移桃花示俞秀老 寄吴氏女子 两生 出郊 寄虞氏兄弟 详定试卷二首 彭蠡 歌元丰五首 次韵公辟正议书公戏语申之以祝助发一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糸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蠕蠕而动 包含湛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蝇的词语有哪些 牌子 璇瑰 蜡笔 包含祠的词语有哪些 肀字旁的字 跌脚拌手 凤附龙攀 黹字旁的字 三点水的字 套数 穷光蛋 包含缛的词语有哪些 独运匠心 尽忠报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