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8: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8:16:12
同元使君舂陵行
杜甫〔唐代〕
遭乱发尽白,转衰病相婴。
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
叹时药力薄,为客羸瘵成。
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
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
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
贾谊昔流恸,匡衡常引经。
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
何时降玺书,用尔为丹青。
狱讼永衰息,岂唯偃甲兵。
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
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
凉飙振南岳,之子宠若惊。
色阻金印大,兴含沧浪清。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
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时局动荡的感慨,诗人在乱世中白发苍苍,身体虚弱,生活艰难。面对盗贼横行、江湖漂泊的困境,他感叹药物的无力和自己身为客子而受苦的现实。他认为自己作为诗人,应该取材于世间的名流和好作,而在舂陵的作品中,他看到了才子之情。他回顾历史,提及贾谊的悲痛和匡衡的引经,表达了对百姓忧虑的深切关注。
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秋月和星辰,寄希望于唐虞之治的纯朴与安宁,渴望朝廷能给予他书信,以便为天下安宁绘制蓝图。他希望法律的案件能够得到公正的处理,感到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不能仅仅依靠武力。他感到悲痛,对正义的渴求更加迫切,意识到真正的正义之士不应随意放纵。而他心中那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朝廷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念。
最后,他呼唤儿子拿来纸笔,坐在书房里写诗,尽管心中悲苦,但他希望有更多人能理解这些苦难的词句。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荣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诗歌内容多关心民生、时局,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身处乱世,目睹家国破碎,百姓疾苦,内心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同元使君舂陵行》是杜甫在乱世中所写的一首情感深厚的诗作。诗中,杜甫以白发苍苍、病弱的身体为引,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切悲痛。诗中提到的“沈绵盗贼际”,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自己的处境的自嘲。他身为诗人却无力改变时局,内心的悲哀通过“羸瘵成”这一句展露无遗。
杜甫在诗中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贾谊和匡衡的提及,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的高度尊重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引经据典,彰显了自身的学识渊博,借以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诗中意象丰富,使用了秋月、华星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邃的情感氛围。最后,杜甫对未来的期待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悲苦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达了杜甫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诗中体现了他对正义和人道的追求,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贾谊”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诗人对法律案件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期望公正
C. 只依靠武力
诗中提到的“凉飙”主要象征什么?
A. 大自然的美
B. 对社会的感知
C. 个人的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