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0:21
诗词名称: 送达观禅师归隐静寺古律二首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栗林霜下熟,归摘御穷冬。
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
白话文翻译:
在栗树林下,霜打过的果子已经成熟,赶回去摘取以备寒冬。
我在月光下涉过溪水,翻过山岭,听到了寺庙的钟声。
我不嫌湿透的袈裟,反而高兴能与世外的朋友相逢。
而且别再像那渡船一样,沧海之上无影无踪。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村,宋代诗人,擅长五言古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写景抒情为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时,他在政治上颇为失意,因此选择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此诗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幽而深远,展现了梅尧臣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首联“栗林霜下熟,归摘御穷冬”以生动的描绘展示了秋冬交替时节的丰收之美,给人以丰盈的印象。接下来的“带月涉溪水,过山闻寺钟”则将诗人置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月光照耀下的溪水以及远处寺庙的钟声,传递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与协调。
“未嫌云衲湿,已喜野人逢”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满足,虽然衣衫湿透却无所谓,反而欣喜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遇,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洒脱态度。而最后一句“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则用渡船比喻人生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宁静与美好,不必过于追求浮华而迷失方向。
整首诗浑然天成,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隐居者的心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栗林霜下熟”描绘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春天的繁花 B. 秋冬的丰收 C. 夏日的炎热
“带月涉溪水”中的“月”代表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内心的宁静 C. 友人的思念
“且莫似杯渡,沧波无去踪”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C.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