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曹溪道中呈何公显》

时间: 2025-04-22 16:05:47

诗句

笋舆访古出秋原,山网重重护石田。

水接桃花源上路,人行巫女峡中天。

要令陶冶夸盘谷,何必丹青貌辋川。

寄语能诗何不部,笔端应许见云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6:05:47

原文展示:

笋舆访古出秋原,
山网重重护石田。
水接桃花源上路,人行巫女峡中天。
要令陶冶夸盘谷,何必丹青貌辋川。
寄语能诗何不部,笔端应许见云烟。

白话文翻译:

我乘着竹筏,追寻古迹走出秋天的原野,
山峦层层叠叠,守护着那片石田。
水路通向桃花源,正是上山的路,人们在巫女峡中仰望天空。
若想陶冶情操,夸赞那盘谷的美景,何必依赖丹青来描绘辋川的容貌。
寄语能写诗的人,何不把它们编成诗集,笔下的字句定能描绘出如云烟般的美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笋舆:竹筏。
  • 秋原:秋天的原野。
  • 山网重重:形容山的层叠重叠。
  • 石田:用石块围成的田地。
  • 桃花源: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世外桃源。
  • 巫女峡:神话传说中的峡谷,巫女是古代祭祀神灵的女性角色。
  • 陶冶:陶冶情操,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修养。
  • 丹青:指绘画艺术。
  • 辋川:地名,陶渊明曾居住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桃花源:出自《桃花源记》,象征着理想中的宁静生活。
  • 巫女:古代与神灵沟通的女性,代表着神秘与灵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古迹的探访和对桃花源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的“笋舆访古出秋原”,以竹筏为媒介,展现了诗人追寻古迹的决心,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山网重重护石田”,通过山的重叠和守护,强调了自然的神秘与保护。

“水接桃花源上路”的描写,将桃花源的理想与现实结合,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而“人行巫女峡中天”则表现出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敬畏,增添了诗篇的神秘感。

后半部分开始转向哲思,“要令陶冶夸盘谷,何必丹青貌辋川”,强调了内心的陶冶与情操的培养并不需要依赖外在的事物,反映出一种更深层的自我修养的思考。最后的“寄语能诗何不部,笔端应许见云烟”则是对诗人自身的期许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笋舆访古出秋原:诗人乘竹筏,探访古迹,走出秋天的田野,表现出追寻古文化的渴望。
  2. 山网重重护石田:山重重叠叠,保护着那片石田,展现自然的力量与美。
  3. 水接桃花源上路:水路通向理想中的桃花源,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人行巫女峡中天:人在巫女峡中,仰望天空,增添了对自然的敬畏。
  5. 要令陶冶夸盘谷:要陶冶情操,夸赞美景,不必依赖绘画来表现。
  6. 何必丹青貌辋川: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而非外在的描绘。
  7. 寄语能诗何不部:对诗人的鼓励,希望能将美好事物记录下来。
  8. 笔端应许见云烟:笔下的字句能够描绘出如云烟般的美丽,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源比作理想生活的象征。
  • 对仗:如“山网重重”和“水接桃花”,形成对称之美。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激情,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笋舆:象征自然与自由。
  • 桃花源:象征理想与和平。
  • 巫女峡:象征神秘与探索。
  • 石田:象征坚韧与传统。

这些意象整体上构建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交织的诗意世界,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切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访古?

    • A. 船
    • B. 笋舆
    • C. 马车
  2.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生活
    • C. 狂欢节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无奈
    • B. 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曹溪道中呈何公显》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李弥逊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文学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画四首 其三 谢时臣溪山岁晚 从塞上偕内子南还赋赠 其十六 赠黄子真 过南翔寺简胜仲殊 四合山阻风 和题晕泉岩壁 感事寄怀三首 其三 喜雨 采石吊李白 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越畔之思 石字旁的字 贼虐 推干就湿 率土之滨 魂不守宅 门字框的字 议罚 违格 撑天柱地 拨子 屏声静气 贝字旁的字 龝字旁的字 目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