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6:0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6:05:47
笋舆访古出秋原,
山网重重护石田。
水接桃花源上路,人行巫女峡中天。
要令陶冶夸盘谷,何必丹青貌辋川。
寄语能诗何不部,笔端应许见云烟。
我乘着竹筏,追寻古迹走出秋天的原野,
山峦层层叠叠,守护着那片石田。
水路通向桃花源,正是上山的路,人们在巫女峡中仰望天空。
若想陶冶情操,夸赞那盘谷的美景,何必依赖丹青来描绘辋川的容貌。
寄语能写诗的人,何不把它们编成诗集,笔下的字句定能描绘出如云烟般的美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情感。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古迹的探访和对桃花源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的“笋舆访古出秋原”,以竹筏为媒介,展现了诗人追寻古迹的决心,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山网重重护石田”,通过山的重叠和守护,强调了自然的神秘与保护。
“水接桃花源上路”的描写,将桃花源的理想与现实结合,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而“人行巫女峡中天”则表现出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与敬畏,增添了诗篇的神秘感。
后半部分开始转向哲思,“要令陶冶夸盘谷,何必丹青貌辋川”,强调了内心的陶冶与情操的培养并不需要依赖外在的事物,反映出一种更深层的自我修养的思考。最后的“寄语能诗何不部,笔端应许见云烟”则是对诗人自身的期许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激情,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文化情怀和人文关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整体上构建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交织的诗意世界,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切思考。
诗词测试:
诗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访古?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曹溪道中呈何公显》与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李弥逊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文学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