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0:5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0:52:43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叉鱼
作者: 皮日休 〔唐代〕
列炬春溪口,平潭如不流。
照见游泳鱼,一一如清昼。
中目碎琼碧,毁鳞殷组绣。
乐此何太荒,居然愧川后。
在春天的溪水口,点燃了火炬,溪水平静得像不再流动。
照耀着游动的鱼,显得分外清晰,如同白昼一般。
目光所及,水面上闪烁着碧绿的光彩,鱼鳞如同精美的绣品。
陶醉于这样美好的景象,怎能觉得太荒唐,反而让我感到愧疚于大自然的恩赐。
皮日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自然和人文的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本诗是在一次与友人鲁望的聚会中,因观察水中游鱼而作,表达对渔具的赞美及渔乐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溪边的美丽景象,诗人在火炬的映照下,清晰地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开头的“列炬春溪口”不仅设置了场景,也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而“平潭如不流”则通过静谧的水面,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比,使得游鱼的动态更加生动。诗人通过“照见游泳鱼,一一如清昼”这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凝视之美。
接下来的“中目碎琼碧,毁鳞殷组绣”是对鱼的细致描写,琼与碧的映衬,使鱼的美丽更加引人注目。此处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视觉效果,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欣赏。最后一句“乐此何太荒,居然愧川后”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与对自身渔乐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愧疚,似乎在质问自己是否真的珍惜这些自然的馈赠。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春日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对渔乐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内心的自我反思。
诗中提到的“列炬”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点燃的火炬
C. 一种植物
“乐此何太荒”意思是:
A. 感到荒唐
B. 感到愧疚
C. 感到快乐
诗中描绘的水面状态是:
A. 波涛汹涌
B. 平静如镜
C. 流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