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6:02: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6:02:25
访三桥步隐者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翠竹苍松贴屋牢,
屋前径狭长蓬蒿。
蒲团坐久侵肌薄,
柏子焚来结气高。
山雨湿蜗腥薜荔,
野烟蔽鹊损樱桃。
终期脱迹相从去,
参取玄微学郑遨。
在翠绿的竹子和苍翠的松树环绕中,房屋显得格外紧凑;屋前的小路狭窄,被长长的蓬蒿挡住。坐在蒲团上久了,身体感觉到一阵薄弱的侵袭,点燃柏子香,气味浓郁而高远。山中细雨打湿了蜗牛,腥味弥漫在薜荔之间;野外的烟雾遮蔽了喜鹊,损坏了樱桃树。最终希望脱离世俗的纷扰,和隐者一起追求那玄妙的道理,学习郑遨的哲学。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郑遨”是指郑玄,在古代被视为博学多才的学者,诗中提到他是为了引出追求知识和理解的主题。
作者介绍:
董嗣杲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环境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清净、超脱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的开头用“翠竹苍松”描绘了隐者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清幽、静谧的感觉。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将自己对隐者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细雨中,蜗牛、薜荔的描写,增添了环境的湿润和生机,同时也暗示了隐者生活中的清淡与孤独。蒲团的描写则展示了隐者的修行状态,柏子香的焚烧则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升华与净化,表现出隐者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终期脱迹相从去,参取玄微学郑遨”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最终追求,希望能与隐者一起追求更高深的哲学与道理。这种对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纷繁世俗中寻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哪位?
A) 孟子
B) 郑玄
C) 屈原
D) 陶渊明
“翠竹苍松贴屋牢”中的“翠竹”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生命力
C) 痛苦
D) 忍耐
“参取玄微学郑遨”中的“玄微”指的是?
A) 现实生活
B) 深奥的哲理
C) 普通知识
D) 物质享受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董嗣杲的《访三桥步隐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现了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董嗣杲侧重于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内心的追求,而陶渊明则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达方式和细节描写上各具特色。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