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2:4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2:41:53
九日答朱寿之
与客登高处,节物伤迟暮。
不见白衣来,三复秋风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登高的情景,虽然秋天的景色依旧美丽,但已是深秋,令人感到伤感。在这样的时节,最是期待能见到穿着白衣的友人,但却失望地发现,未能再听到他三次提及的秋风之句。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富于哲理。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九日),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节日,表达了诗人在秋季深感时光流逝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思念。
李俊民的《九日答朱寿之》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与客登高处”展现了与友人相伴的温馨场景,但随之而来的“节物伤迟暮”则为整首诗注入了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思。季节的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人生的写照,令人感慨万千。
“不见白衣来”中的“白衣”不仅是对友人的呼唤,也象征着纯洁和美好,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最后一句提到的“秋风句”,则将思念的情感升华到对文学的追求,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共同的文化背景。
整首诗在对比中展现了美好与惆怅,在清晰的意象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感,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诗人对秋天的感悟,也感同身受于对友谊的珍惜与怀念。
整首诗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节物伤迟暮”是什么意思?
A. 享受美好时光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白衣”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朋友的到来
B. 美丽的秋天
C. 诗人的孤独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节日?
A. 春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