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4:0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4:07:26
拟挽歌辞三首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人生必定有生有死,早逝并非命运的促使。
昨晚我们还同在世间,今天却已在鬼录之中。
灵魂消散又要归往何处,枯萎的形体寄托于空木。
小儿在一旁哭求父亲,良友对我悲声相抚。
生死得失已无从再知,世间是非又怎能觉察!
千秋万岁之后,谁能知道荣华与耻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能尽兴。
过去没有酒饮,今天只剩空杯。
春酒中生浮蚁,何时再能品尝!
丰盛的佳肴摆在我面前,亲朋好友在我身旁哭泣。
想要言语却无声,想要看见却无光。
往日高堂之上安寝,如今却宿于荒草之乡。
一朝出门而去,归来时却夜已深。
荒草何其茫茫,白杨也在低声摇曳。
严霜笼罩九月,送我至远郊。
四周无人居住,高坟巍然矗立。
马儿仰天长鸣,风声也显萧条。
幽室已然闭合,千年不再朝拜。
千年不再朝拜,贤达又无奈何。
昔日相送之人,各自返回了自己的家。
亲戚或许感到悲痛,其他人也在高歌。
死去又该说些什么,托身同归于山阿。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号靖节,晋代著名的诗人、隐士、政治家。他以“田园诗”著称,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倦。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死亡的思考。
《拟挽歌辞三首》创作于陶渊明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死亡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中充满了对逝去的生命的惋惜以及对死亡的自然接受,表现了他对生死无常的哲学思考。
《拟挽歌辞三首》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悼亡之作,陶渊明通过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即以“有生必有死”揭示了生命的真谛,随后通过对比前后生活的变化,展现出生与死之间的巨大差异。诗中描绘了亲情与友情的悲痛,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惋惜。
诗人在描绘死亡的静谧与孤独时,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荒草”、“白杨”、“幽室”,这些意象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尤其是“千年不复朝”的句子,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陶渊明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情感真挚且细腻。在这首诗中,他不仅仅是在哀悼逝者,更是在思考自己的生命与命运。这种对生命的深邃思考,使得《拟挽歌辞三首》超越了单纯的悼亡之作,成为对生命本质的探讨。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自然。通过对生与死的深刻思索,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前未尽情乐的遗憾,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千年不复朝”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生死的怀念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C. 对亲情的珍视
D. 对友情的思考
填空题:诗中“娇儿索父啼”表现了对____的悲痛。
判断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对生命持消极态度。(对/错)
与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相比,李白的《将进酒》更强调对人生的豪放与享乐,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不同的生命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