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0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02:06
不听哀筝二十年,
忽逢纤指弄鸣弦。
绵蛮巧啭花间舌,
呜咽交流冰下泉。
常谓此声今已绝,
问渠从小自谁传。
樽前笑我闻弹罢,
白发萧然涕泫然。
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听到那悲伤的筝声,
今天偶然遇见那纤细的手指在拨动琴弦。
那宛如花间鸟语的声音,
犹如冰下泉水的呢喃。
我常常说这声音已经绝迹,
却想问问这琴声从小是由谁传承下来的。
在酒杯前,朋友笑着我听完琴声,
不禁让我这白发老者泪流满面。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historian。他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并以散文和诗词著称。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这首诗是欧阳修在听到筝声后写的,反映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他在酒桌前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欧阳修对筝声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二十年未曾听到筝声后,忽然听到那悠扬的音律,内心的感动可想而知。前两句直接叙述了时间的流逝和音乐的回归,表现出一种久别重逢的感慨。接着用比喻的手法,形容筝声如同鸟鸣和泉水,生动地传达了音乐的魅力与自然的和谐。
后半部分,诗人自问“从小自谁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珍视,而“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泫然”则揭示了自己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的珍惜,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欧阳修在诗中提到了多少年没有听到筝声?
诗中用来形容筝声的比喻是?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