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4:1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4:12:48
东平路作三首 其二
作者:高适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在明亮的时光里,我本想画出宏伟的蓝图,想要为王公做些贡献。今天却无所作为,只能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农人告别。小船要驶向何方呢?我心中所爱依旧是那汶阳水乡。
此诗虽不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王公”与“农”之间的对比,体现了高适对社会阶层的敏感与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作者介绍: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并长于山西。高适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见长,作品多表现士人的忠义与豪情。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富强、社会动荡的时期。高适作为边地诗人,多次参与军旅生活,目睹了士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高适的《东平路作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从字面上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事业未成的惋惜,同时也流露出对乡土和农民的深厚情感。开篇的“明时好画策”,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而后“今日无成事”则瞬间将这种理想化为泡影,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绪。诗人在此不仅反思自己的处境,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朴实的农民,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接下来的“扁舟向何处”则引发了对未来的迷茫,暗示着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而最后一句“吾爱汶阳中”则是一种归属感的表达,说明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理想与现实)、设问(“扁舟向何处?”)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和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反映出士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明时好画策”是什么意思?
A. 诗人想要谋划大事
B. 诗人感到失落
C. 诗人思念老农
“今日无成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满足
B. 失望
C. 高兴
诗人最后提到汶阳,说明他对什么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故乡的眷恋
C.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