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3:10:33
胜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导我登化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罗布界缤相迎。
圆景明晖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像随心生。
白毫从地插空碧,散烛象纬天尤惊。
夜神受记亦修供,照世洞然千百灯。
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竞。
天容野色儵开闭,惨澹变化愁仙灵。
人言六通欲大现,洗山急雨如盆倾。
重轮桑采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
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前山忽涌大圆相,日围月晕浮青冥。
林泉草木尽含裹,是则名为普光明。
言词海藏不胜赞,北峰复有金桥横。
众慈久立佛事竟,一尘不起山竛竮。
向来无法可宣说,为问有耳如何听?
我本三生同行愿,随缘一念犹相应。
此行且复印心地,衣有宝珠奚外营?
题诗说偈作公案,亦使来者知吾曾。
神通佛法须判断,一任热碗春雷鸣。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3:10:33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一名胜》
作者:范成大 〔宋代〕
胜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导我登化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罗布界缤相迎。
圆景明晖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像随心生。
白毫从地插空碧,散烛象纬天尤惊。
夜神受记亦修供,照世洞然千百灯。
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竞。
天容野色儵开闭,惨澹变化愁仙灵。
人言六通欲大现,洗山急雨如盆倾。
重轮桑采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
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前山忽涌大圆相,日围月晕浮青冥。
林泉草木尽含裹,是则名为普光明。
言词海藏不胜赞,北峰复有金桥横。
众慈久立佛事竟,一尘不起山竛竮。
向来无法可宣说,为问有耳如何听?
我本三生同行愿,随缘一念犹相应。
此行且复印心地,衣有宝珠奚外营?
题诗说偈作公案,亦使来者知吾曾。
神通佛法须判断,一任热碗春雷鸣。
这首诗描绘了我在淳熙四年的六月二十七日登上大峨的经历。巍峨的山峰直冲云霄,白鹿引领我登上化城。住在山上的大士高兴地欢迎我来访,四周的布界如彩缎般迎接。阳光明媚,景色如同七宝般华丽。光影交错,心中产生各种意象。白毫从地面直插碧空,象征着光明的力量。夜神也在此修供,照亮着万千灯火。明天早上,银色的雾气混合着白色,仿佛让人眼花缭乱。天上的云彩和野外的景色变化莫测,令人感到忧愁。人们说六通法门即将出现,仿佛山上的急雨倾泻而下。重轮桑采印刻在岩石上,既不是烟雾,也不是丹青。我和化人同住在这里,彼此映照着光辉。前山突然涌出圆形的景象,日月交辉,浮现于青天。林泉草木都在这里包罗万象,这就是普光明的境界。言词如海,无法尽述赞美,北峰上还有金桥横跨。众多的慈悲在此,佛事已然完成,连尘埃都未曾起舞。往日的教义难以言说,问你耳朵又如何能听到?我本与三生同行的愿望,随缘而生的念头依然相应。此行我更是印证心灵,衣服上有宝珠又何需外求?我题诗说偈以作公案,让后来的访客知道我曾到过这里。神通佛法须要判断,从容面对春雷的鸣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纯,号石湖,江苏常熟人,南宋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是“嘉定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而著称。
这首诗创作于范成大登上大峨山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在佛教文化盛行的南宋时期,范成大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佛法的体悟。
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峨山的壮丽景色和深邃的佛教哲理,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灵性的双重体验中所获得的感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有对心灵觉悟的深思。开头以“胜峰高哉摩紫青”引入,设置了高远的意境,随后通过“白鹿导我”引入了神秘的引导者形象,使人感到一种神圣的氛围。
诗歌的结构松散而又自然,诗人以一种游历的姿态,逐步进入更深的哲理思考。在描绘山中景色的同时,诗人也在探索心灵的境界,试图通过这些自然景观来理解更高的真理。诗中的“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佛教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内心的光明与外在世界的统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范成大作为一位诗人的才华与智慧。诗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引发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大峨山的壮丽景色与内心的灵性觉悟,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佛教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智慧,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佛法的理解。
诗中提到的“白鹿”象征什么?
A. 引导者
B. 朋友
C. 旅行者
D. 诗人
“明朝银界混一白”中提到的“银界”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景象
B. 早晨的雾气
C. 山脉的轮廓
D. 灯光的闪烁
诗中提到的“六通”是什么?
A. 自然的景象
B. 佛教的能力
C. 旅行的方式
D. 诗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