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55: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55:41
蒌蒿宜作河豚羹
作者:辛弃疾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蝟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这首诗开头提到河豚鱼含有剧毒,吃上一口就能致命。接着提到蒌蒿(即一种野菜)或许能解毒,真心地放在人的肚子里。诗中描绘了河豚在野外时的状态,卫青(西汉名将)也只不过是个仆人。等到它被端上君子的餐桌,经过精心烹饪后就成为了美味佳肴。接下来讲到鱼干的制作过程,形状也因干燥而变得小巧。最后寄语君子,常常品尝,能去掉心中的蒙蔽,像折屋一样清晰。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抗金将领。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交织,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期望。
《蒌蒿宜作河豚羹》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难之际,辛弃疾作为一名抗金将领,常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河豚从野外到君子堂的转变,象征着从原始到文明的过程。诗中提到的河豚和蒌蒿,分别象征着危险与希望。河豚的毒性暗示了生活中潜在的风险,而蒌蒿则代表了自然的恩赐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种反差使得整首诗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同时也在情感上引人深思。
诗的前半部分以河豚的毒性为引,展现了生存的严酷和生命的脆弱;而后半部分则通过蒌蒿的解毒,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辛弃疾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结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整首诗节奏感强,语言生动,既有情感的深邃,也有思想的深刻,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提醒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河豚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味
B. 风险
C. 友谊
D. 财富
蒌蒿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A. 增加食物的味道
B. 解毒
C. 作为装饰
D. 供奉
诗中提到的卫青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西汉的名将
B. 唐朝的诗人
C. 宋朝的皇帝
D. 明朝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