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2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28:05
瓶菊
如云高髻半横陈,
直向壶中认后身。
诗到秋来归雅淡,
花从霜后见精神。
开怀且喜陶元亮,
小隐惭非郑子真。
识得化工增减法,
此心何处不生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季景象。诗人用“如云高髻”来形容菊花的美丽和高雅,犹如女子的发髻一般。菊花在壶中静静地展现着自己的风姿,诗人借此来反思自己的身世和处境。随着秋天的到来,诗的意境变得愈加清淡雅致,菊花在霜后依然绽放出迷人的精神。诗人心中充满欢喜,想起了陶渊明那种洒脱的态度,而对比之下又觉得自己不如郑子真那样隐逸自得。最后,诗人领悟到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这让他的心境如春般常在。
作者介绍:
徐炳,清代诗人,生于江南,受儒家文化熏陶,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人生哲理,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菊花盛开时节,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时代背景的动荡使得许多文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
《瓶菊》是一首描绘秋天菊花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的反思。诗中通过“如云高髻”来形容菊花的优雅,赋予了自然以人性的美。菊花不仅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在“诗到秋来归雅淡”一句中,诗人表达了秋季带来的清淡和雅致,暗示着人生在经历了繁华喧嚣后,最终归于宁静。
“开怀且喜陶元亮,小隐惭非郑子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陶渊明的诗意生活令人羡慕,而郑子真则代表了更深的隐逸境界。最后一句“此心何处不生春”传达出即使在秋冬,诗人的内心依然充满生机与希望,这份积极向上的精神令人钦佩。
整首诗以菊花为媒介,表现了对生命、自然和自我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菊花的描绘,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哲思,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瓶菊》的作者是?
A) 陶渊明
B) 徐炳
C) 郑板桥
D) 李白
诗中提到的“霜后”是指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提到的两位诗人是?
A) 陶渊明与李白
B) 郑板桥与杜甫
C) 陶渊明与郑板桥
D) 李白与王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