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01:02
蝶恋花 关锳 〔清代〕
帘外迷濛云不住。
卷起飞花,风袅垂杨树。
燕子飞来还又去。
夕阳芳草归何处。
两日东风三日雨。
聚做浮萍,散作濛濛絮。
残梦乱飘香一炷。
画楼灯火闻人语。
窗帘外面,云雾缭绕,不知何时才能停住。
轻风将飘舞的花瓣卷起,垂杨树在微风中摇曳。
燕子飞来又飞去,不知归处。
夕阳下的芳草又将归向何方?
经过两天的东风,三天的细雨,
浮萍聚成一团,又散作朦朦如絮。
残梦中飘荡的香气,仿佛一炷香,
画楼中的灯火映照着人们的交谈声。
作者介绍: 关锳是清代的词人,生于江苏,因其词风清丽流畅而广为人知。他的作品通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深刻感悟,尤其善于描绘春夏秋冬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清代,正值江南的春夏之交,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事无常的思索。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细腻的词句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这首《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词句,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美好景象的眷恋与感伤。开篇以“帘外迷濛云不住”描绘出一幅朦胧的春日景象,给人以神秘而柔和的感觉。接着“卷起飞花,风袅垂杨树”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春风的柔和,更增添了春日生机的气息。燕子的来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夕阳下的芳草则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归属感的缺失。
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聚做浮萍,散作濛濛絮”来比喻人生的聚散无常,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最终以“画楼灯火闻人语”结束,既描绘了夜晚温馨的景象,又暗示着人们的喧闹与孤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全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美丽与孤独之间的思索。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测试:
“帘外迷濛云不住”中的“迷濛”是什么意思?
a) 清晰
b) 朦胧
c) 灰暗
答案:b
诗中描绘的“燕子”象征着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爱情的美好
c) 生命的短暂
答案:a
“聚做浮萍,散作濛濛絮”中“浮萍”比喻了什么?
a) 友谊
b) 人生的无常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关锳的《蝶恋花》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但辛弃疾的词更加强调了豪情与壮志,而关锳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