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7:16
《寄题终守园池》 作者: 梅尧臣
老柏麝不食,古色侵青冥。
浅沼龙不入,秋水生浮萍。
屋屡圬垩几太守,壁上彪蔚遗丹青。
黑石镌辞涩如棘,今昔往来人不识。
酸睛欲抉无声形,既不可问不可听。
悬泉泻窦昼未停,飞玉贮蓝光入屏。
苞潭梁岛甲癸丁,蔓刺交缀垂组綎。
苍官屭槐朋在庭,风虫日鸟声嘤咛。
卉葩木菓黏枝条,集台脱热昏痾醒。
樊文韩诗怪若是,径取一二传优伶。
仍寄河东薛太守,更与斟酌无闲扁。
老柏树和麝香草都无人问津,古老的色彩渗透了青天。
浅浅的水洼里龙也不愿意进入,秋水中漂浮着浮萍。
房屋的墙壁上涂抹着几位太守的痕迹,墙上留下了彪悍的丹青。
黑石上的铭文刻得如同荆棘,今人往来皆不识其意。
酸涩的眼睛想要揭开无声的形态,既不能询问也不能倾听。
悬泉在阳光下不停地倾泻,飞溅的水珠如玉般光洁映入屏风。
苞潭和梁岛的事情相互交织,蔓延的刺藤垂挂成组。
苍老的槐树在庭院中与友相聚,风虫和阳光下的鸟鸣声声入耳。
花草和果实黏附在枝条上,聚集在台子上,驱散热气,令人清醒。
樊宗师和韩愈的诗歌都如此奇特,直截了当地传给那些文人。
我再次寄信给河东的薛太守,希望他能细心斟酌这无暇的作品。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怀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且常用典故,富有哲理性。
《寄题终守园池》创作于梅尧臣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沉思。诗中通过对园池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寄题终守园池》是一首充满自然与历史感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园池景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怀念。开篇的“老柏麝不食,古色侵青冥”便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静而古老的基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露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接着,诗人通过对“浅沼龙不入,秋水生浮萍”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园池的宁静与荒凉,似乎在暗示着人事的变迁与无常。屋壁上“彪蔚遗丹青”的痕迹,既体现了历史的积淀,也隐含着对过往的怀念与珍惜。
诗中“黑石镌辞涩如棘”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叹息,铭文虽然刻在石上,却无人识得,往往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凉。而“酸睛欲抉无声形”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既想去了解,又无从得知,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无声叹息。
最后,诗人在与友人薛太守的寄语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文人的期许,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老柏麝不食,古色侵青冥。
描绘古老的柏树和麝香草,不再有人欣赏,古色的气息浸透了天空,传达对历史的追思。
浅沼龙不入,秋水生浮萍。
描述水塘的冷清,龙不愿意进入,寓意着生机的缺乏。
屋屡圬垩几太守,壁上彪蔚遗丹青。
通过墙壁的痕迹,展现历史的痕迹,太守的存在只留在墙上的画作中。
黑石镌辞涩如棘,今昔往来人不识。
铭文的晦涩令人感到无奈,往来的人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酸睛欲抉无声形,既不可问不可听。
眼中的酸涩让人想要探求真相,但一切都是无声的,无法询问。
悬泉泻窦昼未停,飞玉贮蓝光入屏。
描绘泉水汩汩流淌,水珠飞洒如玉,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苞潭梁岛甲癸丁,蔓刺交缀垂组綎。
通过杂乱的植物描绘出自然的生机与复杂。
苍官屭槐朋在庭,风虫日鸟声嘤咛。
友人在庭院中相聚,伴随着自然的声音,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场景。
卉葩木菓黏枝条,集台脱热昏痾醒。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植物的繁茂与生机,令人清新。
樊文韩诗怪若是,径取一二传优伶。
诗人提到樊宗师和韩愈,表达对他们诗歌风格的赞赏。
仍寄河东薛太守,更与斟酌无闲扁。
最后寄语友人,希望他能细致品味这无暇的作品。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历史的沧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园池的细腻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朋友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刻。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与哲学的探讨,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中提到的“老柏”象征什么?
A. 年轻的生命
B. 古老的历史
C. 自然的变化
D. 友谊的延续
“酸睛欲抉无声形”中的“酸睛”指的是什么?
A. 身体不适
B. 眼中的悲伤
C. 对友人的思念
D. 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提到的“飞玉”象征什么?
A. 友谊的珍贵
B. 自然的美丽
C. 生命的活力
D. 历史的沉重
这两首诗与梅尧臣的《寄题终守园池》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略有不同,反映了不同诗人的个性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