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0:29
挽潘南山
作者:王守仁 〔明代〕
圣学宫墙亦久荒,
如公精力可升堂。
若为千古经纶手,
只作终年著述忙。
末俗浇漓风益下,
平生辛苦意难忘。
西风一夜山阳笛,
吹尽南冈落木霜。
这首诗表达了对潘南山的追思与哀悼。诗人感叹圣学的宫墙已久荒,暗指学术衰落;若潘南山仍在,必能振奋精神,重振学术。如果他能为千古的国家大计效力,恐怕只会忙于撰写著作,无法实现理想。末世的风气日益低沉,诗人难以忘怀自己一生的辛苦与追求。西风一夜吹过,山阳的笛声响起,落木霜冷,象征着凋零与悲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倡导心即理,重视实践。
创作背景
《挽潘南山》写于王守仁对潘南山逝世后的怀念,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悼与对学术衰落的担忧。社会动荡,士人难以施展才华,王守仁在此诗中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挽潘南山》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情感的悼诗,王守仁通过对潘南山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理想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在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圣学宫墙的荒废,象征着儒家学术的衰落,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接着,王守仁提到如果潘南山仍在,必能用其精力和智慧振兴学术,显示出对其才能的极高评价。
诗中提到“若为千古经纶手,只作终年著述忙”,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潘南山的怀念,也流露出诗人对大时代的焦虑与无奈。面对末俗浇漓的现实,王守仁无法忘怀自己一生的辛苦与追求,这种情感在诗中得以升华。
最后两句“西风一夜山阳笛,吹尽南冈落木霜”,以自然景象衬托人事的变迁,笛声与落木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考与感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潘南山的追思,表达了对学术衰落的无奈、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逝者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圣学宫墙”意指:
A. 学术殿堂
B. 建筑物
C. 学校
诗人对潘南山的评价是:
A. 才能平庸
B. 精力充沛
C. 忍辱负重
“西风一夜山阳笛”中的“西风”象征着:
A. 和平
B. 思乡
C. 变化与凋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