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7:16
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因诠真理,用遣妄怀。
宦途本自安身拙,世累由来向老多。
远谪四年徒已矣,晚生三女拟如何。
预愁嫁娶真成患,细念因缘尽是魔。
赖学空王治苦法,须抛烦恼入头陀。
自从来到浔阳生下三个女儿,我因而理解了真理,想要消除那虚妄的心怀。
仕途本就安身无能,世俗的羁绊总是让人到老时更加困扰。
远谪四年已然过去,晚年生下三个女儿该如何应对呢?
早已忧虑婚嫁成了烦恼,细想因缘不过是一场魔幻。
幸而学习了空王的苦法,必须将烦恼抛入空门。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而著称,擅长描写民生疾苦及自我情感,倡导“诗要言之有物”。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彼时他已被贬谪,内心对家庭和世俗生活的责任感与对出世求道的渴望相冲突,诗中流露出他对女儿未来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白居易的个人经历,表达了他对仕途和家庭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自到浔阳生三女子”开头,暗示了家庭责任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宦途的无能和世俗的牵累使得他倍感压力,尤其是对女儿未来的担忧,显得尤为沉重。诗中“预愁嫁娶真成患,细念因缘尽是魔”深刻揭示了他对婚姻与因缘的思考,认为这些都是虚幻而充满困扰的。在面对这些烦恼时,白居易寻求解脱,选择学习佛教的“空王治苦法”,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思想深邃,使读者在欣赏之余能够感同身受。
整首诗揭示了个人在家庭责任与世俗羁绊之间的挣扎,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因缘、家庭、婚嫁的深刻思考。诗中对佛教思想的引入,表现了追求内心宁静与解脱的渴望。
诗中“宦途”指的是什么?
白居易在诗中对女儿未来的主要担忧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空王”是指什么?
比较白居易的《自到浔阳生三女子》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思考,但白居易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挣扎与解脱,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