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32
原文展示:
过土笕冈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木落初宜菜,亭荒不复茅。
牛分叉路口,鹳立秃松梢。
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
襄年走尘鞅,何计返云巢。
白话文翻译:
初秋时节,树木已经落叶,非常适合种菜,然而亭子已经荒废,再也没有茅草遮盖。牛在岔路口分开而行,白鹳立在光秃的松树顶端。秋天的热气正在上升,早晨的凉意却在开阔的郊野中越发明显。岁月匆匆,尘世的车马声依旧,我又如何才能回到那云中的巢穴呢?
注释:
- 木落:树木的叶子掉落,指秋天的景象。
- 宜菜:适合种植蔬菜,说明时节的特点。
- 亭荒不复茅:亭子荒废,已经没有茅草,再也无法恢复。
- 牛分叉路口:牛在岔路口分开行走,展示农村的自然景象。
- 鹳立秃松梢:白鹳(鹳鸟)站在光秃的松树顶上,象征孤独和秋天的静谧。
- 襄年走尘鞅:指岁月流逝,尘世的喧嚣与繁忙。
- 云巢:比喻理想的归处或安宁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1235),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晚号山水居士,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乡村景象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过土笕冈》创作于南宋时期,作者在此诗中描绘了秋天乡村的景象,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初秋的乡村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首句“木落初宜菜”表达了秋天的特点,树木落叶后,正是农田适合种植的时节,反映了自然的循环与农耕的智慧。接下来的“亭荒不复茅”则带有一丝无奈,描绘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亭子因人去而荒废,显示出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牛分叉路口,鹳立秃松梢”,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牛在岔路上行走,象征生活的选择与分岔,而鹳鸟独立在光秃松树上,更衬托出秋天的清冷与孤独。
后两句“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则通过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尽管秋日的骄阳照耀,早晨的凉意依然清晰可感,象征着生活中的矛盾与多样性。最后一句“襄年走尘鞅,何计返云巢”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归处的渴望,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落初宜菜:描绘秋天时节,树木落叶,反映了农耕的景象。
- 亭荒不复茅:强调人类活动的消逝,亭子衰败,象征时间的流逝。
- 牛分叉路口:生动描绘农村的生活场景,牛在路口的选择。
- 鹳立秃松梢:鹳鸟的孤立象征着秋天的宁静与孤独感。
- 秋热方升日:反映秋天的炎热,日光的强烈。
- 朝凉更迥郊:早晨的凉爽与开阔的乡野形成鲜明对比。
- 襄年走尘鞅:岁月流逝,尘世的繁忙和无情。
- 何计返云巢: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秋热方升日,朝凉更迥郊”,通过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牛、鹳、松树)来传达情感。
- 拟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乡村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归处的渴望,流露出对生命和自然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落:象征生命的逝去与季节的变换。
- 亭荒:象征人类活动的消逝与时间的无情。
- 牛:象征农村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鹳:象征孤独与宁静。
- 尘鞅:象征繁忙的生活与世俗的追逐。
- 云巢:象征理想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亭荒不复茅”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乡村的繁荣
- B. 人类活动的消逝
- C. 农田的丰收
- D. 自然的美丽
-
“牛分叉路口”中的牛象征什么?
- A. 无畏
- B. 选择与分岔
- C. 孤独
- D. 富饶
-
全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人生的哲思
- D. 对乡村生活的描绘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 《秋词》 刘禹锡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
- 《山中杂诗》:描绘自然风光,展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情感基调更加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