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5:3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5:38:00
作者: 元稹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满坐喧喧笑语频,
独怜方丈了无尘。
灯前便是观心处,
要似观心有几人。
满屋子的人都在热闹地说笑,我却独自怜惜这方丈的宁静与清净。灯下的地方便是观心之处,似乎真正能观心的人又有多少呢?
作者介绍: 元稹,字微之,号公度,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其作品多描写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稹对人际关系、内心修行的思考之际,表现了他对世俗喧嚣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
《观心处》通过对比热闹与宁静,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修行的思考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在喧嚣的环境中,诗人感到孤独,只有在方丈的静谧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热闹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外在的纷繁复杂,而后两句则引导读者回到内心深处,思考真正的自我。在“灯前便是观心处”一句中,灯光象征着智慧与觉悟,强调了内心观察的重要性。最后的反问“要似观心有几人”更是引发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指出真正能做到心灵观察的人少之又少。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观察与反思,传达出一种渴望内心宁静、追求真实自我的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们在喧闹的社会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强调了真正自我观察的重要性,反映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满坐喧喧笑语频”表达了什么样的场景?
A. 安静的图书馆
B. 热闹的聚会
C. 寂寞的房间
D. 自然的风景
诗人对“观心处”的理解是什么?
A. 观看他人
B. 观察内心
C. 享受喧嚣
D. 逃避现实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