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23:2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23:29:15
啼鴃催天明,喧喧相诋谯。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鸢贪声最鄙,鹊喜意可料。
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孙子亦未妙。
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
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
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鸟儿啼叫催促着天明,喧闹的声音在城门中回荡。夜晚的蟋蟀在黑暗中哭泣,发出唧唧的声音互相安慰。饮风的蝉声清晰而高亢,长久吟唱不改其调。吃土蚯蚓的鸟儿虽然没有肠子,但它们依然在晚间不停叫唤。贪婪声响的鸢鸟最为卑鄙,而喜乐意图明显的喜鹊则容易理解。它们之所以鸣叫,都是因为心中不平,这恸哭与嬉笑交织在一起。阮籍的才能虽然粗率,孙子兵法的智慧也未必精妙。道人在此开设的轩,安静地坐着默默反省。冲击风浪的河海,无法发出声响。我的心情已然疲惫,我又能说什么呢?唯有风来时,竹子自会啸鸣。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轼,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度,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生活的艰辛中,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开篇即以鸟鸣与虫声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清晨的氛围,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苏轼通过对比不同声音的特点,探讨了生命中各种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一句,深刻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思考。
诗中“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则体现了作者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脱与反思。整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前半部分描绘自然声音,后半部分则转向哲理思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情感逐渐升华。
最后一句“风来竹自啸”,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更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风来时,竹子自会发出声音,似乎在暗示着自然与人生的和谐与共鸣。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表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强调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啼鴃催天明中“鴃”指的是什么动物?
“阮生”指的是哪位文学家?
诗中提到的“风来竹自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